皇帝日常與內閣的閒聊中,對於前明的話題總是最多的,而其亡國的原因,幾人總結了幾條。
首當其衝的則是貪腐,從中央到地方都爛透的那種,即使是仁政,善政,到了最後總會變成惡政。
其次,則是一致公認的結黨營私。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亦或者萬曆、天啟年間的楚黨、浙黨等,都對這個國家造成了深深的傷害。
最後,則是武事糜爛,包括邊軍,衛所等,國家賴以維持的武力,完全成了負擔。
貪腐和武事還可以重整一番,或者說如今已經在改變,但結黨營私卻很難。
而今日,終於提上日程。
事實上,在改革中,皇帝也曾想對八股文開刀。
但他想了想自己在穿越前參與的公考,他麼的還不如八股文呢!
其終歸是一種選官手段罷了。
與之相比,唐朝靠作詩選官更不靠譜。
人家辛苦寒窗數十年,哪怕是所謂的小鎮做題家,但會揮灑的汗水卻難以計量。
形式不變,對於內容卻可以變更一些。
例如,首重策論而輕八股。
“科舉之弊,非在會試,亦或者鄉試,而是在縣試門檻。”
對於科舉,閻崇信是看得最清楚的。
內閣三人之中,趙舒是舉人出身,張慎言是進士,只有他是秀才,再加上年紀最輕,所以說話總是沒有底氣。
但此時,他雙眸明亮,說的話擲地有聲:
“陛下,朝廷規矩,百姓若是想參與縣試,這個秀才的第一關,則必須要有廩生作保,才可進考。”
“而某些地方,廩生與士紳結為私情,互為擔保,而對寒門冷戶拒保,以至於秀才名額被限制。”
窮秀才,窮秀才,叫是這樣叫,但在封建時代,每兩三年一考,一縣的名額不過幾十人。
其稀缺程度可見一斑。
而秀才又影響舉人,所以那些士紳們就勾結廩生,互相作保,人為的限制參考,從而讓秀才成為他們的囊中之物。
關鍵在於,這種陋習,還符合規矩。
“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