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
因其處於漢江以北,故又稱漢陽。
漢江自東向西環抱城南,呈龍砂水穴“山水襟帶”的上好風水格局,故朝鮮王朝從開城遷都於此。
當年倭亂後,宮闕俱燼,荊棘滿城,百官依牆壁以坐,三大殿中,景福宮與昌德宮、昌慶宮同時被朝鮮亂民焚燬,只是昌德宮修繕後作為了正殿。
如今,十歲的李澂當國,太上王李倧避居,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洪承疇的手中。
首先,為控制地方,獲取錢糧,洪承疇運允許商賈、地主花錢買官,成為朝廷命官,明碼標價。
僅此一項,就獲得數十萬石糧食,養軍綽綽有餘。
而例如鑄造順治通寶,使用大清曆法,大清律等文化措施,以達成正本塑源的作用。
光是這些還不夠,在政治上,洪承疇大力支援以金自點為首的投清派,使其佔據朝鮮中樞,成為看門狗。
而為了達成更快以朝養清的目的,更好的掠奪朝鮮資源,洪承疇在漢城,以朝鮮樣的名義,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為了宣揚正統,收攬人心,漢城朝廷在承認兩班特權的基礎上,破除了門閥學閥制度,學習大明的科舉制度。
即,除了兩班貴族可以參加科舉外,普通的庶民也可參加科舉,並且將錄取名額從三十三人,擴充到了一百人。
這下,瞬間就讓整個南朝鮮沸騰,普通的商人、中小地主歡欣鼓舞,湧入漢陽城,參加科舉考試。
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朝鮮的科舉,只是兩班貴族的盛宴,且名額往往會被外戚、高官預定,留給真正有才華的人寥寥無幾。
一瞬間,漢城聚集了大量的學子,對於李澂也極為認可,能給他們官做,就是正統。
“先生一番舉措,寒門歡騰,庶民擁護,偽朝恐怕岌岌可危了……”
金自店略微彎著腰,張嘴就是一番馬屁,幾乎把洪承疇塑造成了朝鮮的救世主,大英雄。
洪承疇也略顯得意,矜持地笑道:“別看偽朝在開城攻勢厲害,但治國卻不如我,若是沒有明廷的支用,怕是早就不堪重負,收復只是等閒。”
說到這裡,他不由得嘆了口氣:“朝鮮民弱地貧,錢糧太少了。”
金自點聞言,眼皮直跳,喉嚨中的話幾乎快要脫口而出。
瞥了一眼洪承疇的臉色,他才將將止住,臉色煞白,不敢再言語。
跟朝鮮與明朝徒有其名的同盟關係恰恰相反,儘管朝鮮極不情願地臣服清朝,卻多次實實在在地為清朝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