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何德何能擔任首府?”
“揚州不能,難道你們蘇州可以?”
就在兩人說著悄悄話的時候,翰林院突然響起了嘈雜之聲。
鄭森樹耳傾聽,笑著搖了搖頭:“江蘇省新立,首府就打了起來。”
“南直隸確實應該分了。”
黃宗羲望了一眼,嘀咕道:“雖然進士南北中三分,但庶吉士卻多為南直隸之人。”
自明初始,非進士無以進翰林,非翰林無以進內閣形成了鐵律,甚至最後演變成非翰林無以任禮部尚書,非翰林無以任主考官,非翰林不為御史等,基本壟斷了朝廷頂尖權力。
包括弘治朝內閣首輔李東陽,楊廷和,嚴嵩、高拱、張居正等,皆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
弘治年間開始,翰林院的庶吉士,以一科一選,每選二十人形成了定製。
除了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外,其餘的十七人則從二甲、三甲中選立。
而在紹武元年的恩科中,二十名庶吉士,南直隸就佔據了五成,即十人之多。
換而言之,雖然在進士的分配上公平,但在內閣掌權的輔臣,卻多是南直隸人。
這種情況下,怎麼能不讓皇帝忌憚?
“不過話說回來,以我之見,蘇州富庶甲天下,可擔任首府,眼皮底下好管理。”
鄭森卻低聲述說道。
“話不能如此!”
黃宗羲搖搖頭:“揚州的鹽商,淮鹽年入數百萬兩,而且作為漕運,直通北京,這可遠比蘇州區區一些錢糧重要。”
就在這時,忽然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徐文,則一步步地走來,翰林院中瞬間寧靜。
“咳咳,編撰崇禎實錄、弘光實錄的工作暫且停下。”
徐文抬起頭,目光掃視這些年輕人,滿意地點頭道:“今日授課的,乃是吏部尚書王部堂,爾等莫要缺席,也要做好準備,免得丟了翰林院的臉面。”
說完,他又大踏步地離去。
翰林院不僅可以為皇帝草擬聖旨,隨侍身邊,更是有吏部、吏部侍郎和尚書來上課,聯絡關係。
可以說,熬過了三年,前途一片光明。
翰林院內依舊議論紛紛,一般來說侍郎來上課都很少了,更何況是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