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世祖> 第四十八章君權的孤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八章君權的孤獨 (1 / 3)

眾所周知,自宋以來重文輕武,對於武舉的極度輕視,到了明朝軍隊以世襲為主,武舉只是補充而已。

真正開始興盛的時期,反而是清朝。

這也是有現實原因,一個是窮文富武,如果強調武舉,那便宜的只有那些富家子弟,起不了調節作用。

二來,則是封建時代,度過開國初年後,必然會偃武修文,招一群武官進來,也很難安排。

不過,將來一定會廢除軍戶制,那麼軍官的培養則是重中之重了。

所以,皇帝隨口一提後,就不再贅言。

目前的時機並不成熟。

又過了兩天無聊的日子。

直至南京下起了小雪,這座龐大城池,彷彿穿上一層白紗,又彷彿塗上一層白膩,顯得妖嬈而又不失禮貌。

此時,來自於南方各省的糧草也陸續送抵南京。

說來好玩,明朝建立時,朱元璋認為皇帝四海為家,天下為公,又總結宋朝內藏庫私斂的教訓,所以只設內庫。

所以明朝太子結婚,藩王就藩等支使用者部的錢,還真的是名正言順,還不能說個不是。

而內庫,又分為十庫,分別由戶部和工部、兵部支用管理,這三個部門也是用錢大戶。

而更著名的太倉庫,則明初永樂遷都北京之後,即在北京、通州之地修建儲存糧食的倉廒,總稱”太倉“。

太倉的主要作用儲存給京營、邊軍支用錢糧,也正因為如此,明廷經常寅吃卯糧,呼叫太倉,以至於明年軍糧不足。

說來搞笑,而由於太倉管理有序,內庫也漸漸被廢黜,幾乎所有的錢糧被太倉保管,所以太倉就成了國庫的代名詞。

至於皇帝的內帑,則是由金花銀(即交通不便地區用糧食折現的白銀)和鈔關組成,每年入賬一兩百萬兩白銀,所以這也是為何運河逃稅的人屢禁不止。

實在是錢入了皇帝的手。

皇帝雖然放過了市舶司,但各地的鈔關卻沒落下,這是規矩。

而為了擴大內帑,曾經的蜀王、楚王等藩田,全部沒收,成為了皇莊。

他也不是沒想把市舶司納入內帑,實在是那些宦官們貪得無厭,文人之中好歹有幾個不貪的,而宦官全部都貪。

弄權是好手,弄錢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貪皇帝的錢更是理直氣壯,後來萬曆皇帝之所以遺詔廢黜礦稅監,實在是其太貪得無厭了。

即礦監、稅監(即多設路卡、稅卡),依附其集團生存的更是達到了十萬之巨。

橫徵暴斂都是算誇獎了,包稅,包礦,敲詐勒索,甚至是盜墓也幹,完全演變成了暴斂集團。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