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所和州縣平行運轉,這是大明的根基,瘸一個,自然就下墜。
如,江南沿海衛所崩潰,導致倭患猖獗;九邊衛所崩潰,不能不讓朝廷出錢養兵,財政崩壞。
滿清之所以崛起,不就是因為遼東鎮衛所腐朽,不能及時鎮壓嗎?
南直隸一分為二,其中的雞毛蒜皮之事數不勝數,而最重要的,則是沿海的軍戶衛所。
在皇帝的暗示下,五軍都督府只能妥協,被迫將所有的衛所吐出來。
自然而然,其土地,人口,戶籍、武器、建築等,也需要重新的計算。
而作為妥協的一部分,衛堡、墩、烽火臺等,也被換算成了金錢,彌補給軍戶們。
當然,為了不讓這些人尋死覓活,地方州縣的巡檢兵、稅卡,也會優先收取他們入職。
雖然十分的麻煩,繁瑣,但確是必須的一步,也是為了日後推廣至全國汲取經驗,以為模板。
按照內閣的估計,如果衛所改制,江蘇省和安徽省,起碼會多出四十五個縣。
都是由千戶所和衛所改制,不需要重新建造城池,極其方便。
如果那些兵戶沒有流失的話,理論上來說能多出近十萬戶百姓,可惜沒有如果。
根據各地的估算,戰亂的流失極大,例如淮北的衛所幾乎全軍覆沒,大概只有五萬戶左右的軍戶。
而比較搞笑的是,五軍都督府和地方為了保證公平,要求皇帝派遣錦衣衛和軍法司前往核算監督。
當然,軍戶制的優點也是很明顯的,如果非要打個比方的話,那不如稱作是軍事殖民。
例如雲南、貴州、陝西、遼東等地的開發,多虧了軍戶們的努力。
但是如果設在繁華地區,內陸,那就遺患無窮。
如此,既然自己準備親手摧毀了軍戶制,那麼就代表著太祖朱元章制定的地方軍制毀滅。
“江蘇、安徽二省無了軍戶,地方守衛也要早做安排。”
作為龍椅上,看著坐著半邊屁股的內閣大臣們,朱誼汐徵求他們的意見。
沒了軍戶,地方的守衛可不得安排填補空缺。
“陛下,以老臣之見,湖廣地區推行的守軍制可行性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