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安排後路,漢八旗,降軍,亦或者降臣們。
不過,得益於紹武皇帝流傳已久痛恨明奸的名聲,尤其是一股氣將南京的勳貴們都沒爵貶斥邊疆,更是讓許多人膽顫心驚。
“明奸”這個詞,就是紹武皇帝一口口的喊出來的。
之所以不是漢奸,則由於明軍中也有許多蒙古人,不能遺落了他們。
事實上在轉移家眷的行徑上,他們極為迅速,然後迫不及待地想將忽悠商人們,買下他們手中的地契等。臨走前再撈一把。
時間在一點點的流逝,在七月二十日,山西的阿濟格等人,河南的勒克德渾等,也率領兵馬返回北京。
在儲存元氣的政策上,他們也表示認可。
不可能為了關內的地方,就犧牲八旗的性命,這樣做不值得。
就像是蒙古人,離開了關內不還是續命了幾百年嗎?林丹汗可剛死沒幾年。
多爾袞也不再猶豫,撒下大量的金銀珠寶,強令察哈爾蒙古、喀爾喀蒙古兩萬人南下護持北京。
這也是他的平衡之策。
三番兩次的南下,不只是滿八旗損失慘重,就連漢八旗、蒙八旗也支離破碎,幾乎家家戴孝。
而收編的滿八旗,多是俘虜,隸屬於察哈爾蒙古,僅有一百一十七個牛錄,兩萬餘人。
當年,皇太極把旗的編制推廣到整個蒙古地區,把蒙古分為內蒙古和外蒙古。
內蒙是察哈爾蒙古,外蒙是喀爾喀蒙古。
不過,這種旗、盟,只是一種行政編制,而不是八旗。
換句話說,蒙八旗其實已經不是蒙古人了,已經隸屬於八旗,高人一等,清時駐防各地和京城,建國後也成了滿族。
考慮到回到關外的平衡,蒙古是大清的臂膀,必然要讓察哈爾、喀爾喀出離,填補空缺,消耗其兵馬,使得日後依舊聽話。
而多爾袞所謂的阻擊明軍,也不是說說而已,實際上他更想的借明軍之手,消耗蒙古人的實力。
蒙古人跟明軍兩敗俱傷,這是他最樂意看到的。
值此時,匯聚在北京的八旗兵馬,外加蒙古兵,已經超過了八萬。
這是繼入關後,滿清再次聚集如此多的兵馬,一時間人馬齊聚,入眼處即是戰馬,讓人有種征服天下的感覺。
多爾袞知道,這是錯覺。
即使他憑藉如此多的兵馬打敗明軍,但按照以往兩年的經驗來看,八旗子弟必然損失慘重。
而得利的,很有可能是那些蒙古人。
他斜瞥了一眼營帳中的蒙古人,只見他們膀大腰圓,大口吃著酒肉,勒克德渾等八旗貴族,則是不斷地陪著酒,你來我往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