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繼而於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開始平定南方百越。
從此,秦王天完成統一大業,進入了帝國時代。
秦王天滅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 遂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祖龍”。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乃稱皇帝。
並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 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
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
秦王天三十一年(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
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
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佔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後便演變成了農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
初分全國為36郡,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為首都。
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
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
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
秦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強迫他們遷徒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 或者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 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將蒙恬奪九原河南,設定34縣,建立九原郡。
統一六國後,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派、人才都紛紛來到秦國服務,可能秦始皇採用了“秦國特色的商鞅變法”,造成秦帝國各種迷信盛行。
其中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於是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
從秦候、秦公再到秦王、皇帝。
皇帝贏天完成了秦國華麗的蛻變。
秦國內部基本一統。
他要做的是不斷發展玄甲軍,正式反攻百戎草原,向統一百戎草原的伊稚斜單于進攻。
當皇帝贏天站在驪山之巔的城樓仰望月亮時。
他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