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在齊、楚盟好,楚國為奪取秦國的商、於六百里沃土,決議出兵伐秦,而領兵大將正是青年將軍景翠。
雙方激戰的重點區域,是秦國從魏國奪來的曲沃城,其時秦國主要兵力在進攻巴蜀,南境防禦相對空虛,但曲沃城是秦國東出的觸角,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秦國的抵抗尤為激烈。
因曲沃城高池深,加上秦軍死戰,楚軍一時無法取勝,景翠就想出引水灌城的注意,奪取了曲沃。曲沃之敗,秦國商於之地盡數暴露在楚國兵鋒之下,這也是楚國最接近得到商於的時候,若非秦國欺騙楚懷王,楚國就拿到了這片沃土。
楚懷王發現受騙之後,惱羞成怒,決定傾全國之力發兵滅秦。
兩年後,秦楚大戰于丹陽,楚國大將屈匄不敵秦國名將魏章,士兵戰死超過八萬,包括主帥屈匄、裨將逢侯醜以下七十多位高階軍官被俘,還丟失了楚國最為肥沃的漢中之地。
面對敗局並不甘心的楚國,在丹陽之戰後不久,即“悉國兵復襲秦“,這邊是有名的藍田之戰,而此次楚軍的主帥就是景翠。
此戰,楚軍一路攻城略地,迅速收復了所有失地,還成功擊破秦國南方最為重要的關隘——武關,直入秦國腹地,到達距離咸陽百里左右的藍田。
藍田是商於之地北側的關隘,也是防守咸陽的重鎮,也是秦軍新軍大營所在之地,對秦國來說是關乎生死的重地。
楚軍攻佔藍田,對秦國來說如利劍懸頂,隨時面臨著滅亡。
遺憾的是,藍田之戰的最終結局並非沒有在藍田戰場決出生死,楚國再次敗於邦交。
由於楚軍精銳盡出,忽略了南陽的防守,韓、魏聯軍攻佔召陵,直逼鄧城,楚國郢都告急,景翠只得緊急撤軍,楚國被迫割地求和。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孫子兵法真理,楚齊秦三強縱橫,楚因怒發兵,無謀,自斷於齊伐秦,無交,光有威王留下的雄兵也沒用了。
楚國最好就是聯齊,收益大風險低難度低,因為韓魏怕秦親齊,聯齊也等於聯合韓魏,更重要的是齊楚有過大戰,勝負參半,互相瞭解對方實力不會貿然出兵,其次就是聯秦,收益中風險高難度中,就是陳珍當年說的,聯秦可以保證當楚國有危險的時候有個強盟,但風險最高因為秦楚此前沒怎麼打過仗,楚國沒有一對一戰勝秦國的先例。
再次聯三晉,難度大,收益低,風險中,三晉自身聯合有困難且不敢惹秦國。
楚王先絕齊,同時也就拒絕了韓魏,再絕秦,等於招惹了所有能打楚國的國家,不亞於五國攻秦,五國攻齊,垂沙一仗,楚國底蘊盡失,而秦國能在諸國聯合攻秦生存下來,就是謀,交的厲害
楚將景翠,差點攻克咸陽將秦滅國,但是此時的楚國獨面對秦齊韓魏四國,最終楚國經歷垂沙慘敗,最終境內開始有了農民起義,楚國開始由盛轉衰,並一蹶不振。
垂沙之戰,影響深遠。
破除了秦國、趙國、楚國三強的局面。
而秦國正式崛起。
巴蜀二國成為秦國國土之後。
秦王贏天重用李冰,任為蜀郡太守。
期間,李冰治水,建立了奇功。
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
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錘殺一戰,楚國厲兵秣馬,試圖向秦國報仇。
而秦王贏天的野心已經不再滿足於敲打楚國。
而是東出爭天下。
已經暗中制定了進攻三晉魏韓趙的計劃。
為東出做好了準備。
但是礙於跟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