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級中學工作的時候,龍星執教語文課程。因為他對文學的愛好,他的語文教學內容深厚,又幽默風趣。
因此,他的語文教學是非常成功的,也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愛戴。他當時訂閱了一些文學期刊,希望能夠學習到一些好的作品,也希望能夠發表自己的作品。
他的多數投稿都石沉大海,但是有一篇作品在一家知名刊物發表。她因此得到了100元的稿費和學校200元的獎勵。
這給了他極大的鼓勵。他很希望得到一些著名作家的執教,以便更好進行創作工作。
正好這家刊物有一篇招收文學創作學院的廣告。龍星看到是著名作家劉一山的函授指導。
於是,他很快就報名並繳費。他接受了一年的函授指導,也寫了一些做品。
劉一山作家批改的很仔細,上面有很多的評語。讓龍星感到興奮的是,他的一篇習作刊登在這家文學刊物上。
他曾經對這家刊物又多次投稿,結果沒有一個作品再次刊登。龍星覺得可能是自己的生活閱歷太淺,作品沒有深度,也可能是他的知名度不高,稿件被採用的機率太低。
他對文學的興趣就降低了許多。在讀研究生的時候,他覺得可以首先在文學上做出成就。
因為,他在武漢市可以接觸到一些出版社或編輯部,而且他也可以到武漢大學文學院找一些教授並登門請教。
龍星知道,這所著名的大學曾經培養了一些著名的作家,比如池莉、方方等。
在一個櫻花盛開的時節,他曾經和柴芸到這個文學院。文學院依山而立,從開滿櫻花的林蔭大道需要跨過一百多級臺階。
龍星和柴芸找到了一些文學院的同學,詢問了導師的情況。後來龍星就接著報考文學院的博士的機會拜訪了一個著名的文學博導。
這位博導非常年輕,對龍星非常熱情。他們談了許多文學方面的問題,屬於理論的內容很多。
龍星顯然沒有這位博導熟悉當今文壇的現狀。這讓他認識到,她對文學的理論瞭解是比較膚淺的。
但是,這位博導很喜歡龍星,還在龍星告辭的時候送給他兩本書。它們都是這位博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