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星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因為沒有錢沒有辦法結交跟多有特色有能力幫助自己的朋友,也沒有能力為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平臺,他一家的生活也飽受貧困之苦,特別是自己的孩子都沒有享受到她應該享受的童年的快樂。
所以,龍星在文廟中學站穩腳跟以後特別想創辦一家自己的企業。一方面透過企業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讓家人過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透過創辦企業可以將自己學習研究的經濟知識運用於實際,讓知識變成財富,可以更好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而且,文廟中學的確有很多老師都是一邊教書,一邊做生意。他們中間有的是開花店,有的創辦汽車租賃服務,有的開老北京布鞋店,也有的開歌廳,有的開飯店等等。
這些人的生活水平要比那些只教書的老師的生活要好得多,而且特別受到社會的尊重。
那些僅僅依靠教書拿工資養家餬口的老師,一般過的很清貧。即使是雙職工也不能夠例外。
創辦企業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就困難重重了。首先是要尋找商機,也就是幹什麼賺錢。
龍星知道,辦企業的目的是掙錢,但是手段是滿足客戶的需要。只要能夠滿足客戶的需要,就能夠賺錢。
如果能夠最好地滿足客戶的某種需要,就能夠成為某個行業的翹楚,金錢會滾滾而來!
作為教師的龍星以前一直在追求遠大的夢想,很多的時候是期望透過考試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也是很多出身貧寒的學生們通常的想法。其實考上大學只是成功改變命運的基本條件,並不等於改變命運本身。
所以,龍星在創業以前對商業和工業其實是瞭解不多的。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龍星決定從學校周邊的小吃店開始,趙豔對這個行業也很瞭解。正準備尋找店面和合作夥伴,文廟中學的食堂開始實行視窗包租的方案。
早餐有六個視窗,中餐和晚餐有三個視窗。趙豔就找了兩個合作伙伴包了一個早餐視窗。
學校提供餐具和視窗,負責學生就餐秩序,但要收取每個視窗的毛收入的三成作為租金。
龍星幫助趙豔每天進貨記賬,趙豔等負責做好各種麵點並銷售。經過幾個月的實踐,他們就比較熟練了。
趙豔平均每個月可以淨賺8000元左右。這是很不簡單的,因為他們的麵點不能夠比市場上賣的貴,又要被收取三成毛收入的租金,相當於收取純收入的六成。
其實,她們的勞動一多半給了學校。到第二個學期的時候,龍星說:“在文廟中學包視窗划不來,你們三個人的利潤的百分之六十都被別人收去了,自己得到的並不是全部的血汗錢,還要受別人的管束。不如自己在文廟中學後面教工宿舍區和實驗小學中間的人民路租借一個門面自己開早餐店。”趙豔雖然覺得龍星說的很有道理,但是要自己創業,她沒有把握。
而且,她現在每個月的收入在八千以上,她因此還在猶豫。後來,紀委找到學校,說學校將食堂當做企業,而且收三在成毛收入違規。
要求將其中的兩成返還給學生。學校就乾脆取消了原來的方案,改為由一家外來的企業統一經營。
趙豔等還可以在此打工。但是,她已經沒有興趣再打工了。於是,她們按照龍星的想法在人民路開了一個早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