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人從驢車上下來,好奇的打量著這個地方。
面前的這個山壁面朝南方,壁上削的十分平整,上面有4個窯洞。
三個們都是木頭的格子門,上面胡了一層的窗戶紙。
牆上掛著幾串曬乾的辣椒和大蒜頭。
道場上很平坦,應該是修整過的,靠近窯洞的位置,有一個石磨。
邊上放著一個石磙。
這個窯洞是最底下的一家,但是也是在半山腰的位置。
站在這裡,向著遠處望去,入目的是一片丘陵和小山,縱橫交錯。
估計是聽到了動靜,從中間的窯洞了走出來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婦女,身後還跟著四個小孩子,最大的有十二三歲,最小的只有七八歲。。
對方看著趙保山笑道:“這是回來咧?這些就是知青?”
趙保山聞言點了點頭。
此時聽到動靜,從上面陸陸續續過來不少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這些人穿的衣服都是花花綠綠的。很少有人穿著單色的衣服。
因為這些衣服很多都是用小布片拼接在一起的。
而有些則是大補丁挨著小補丁。
而且都是洗的有點發白了,用乞丐服來形容,真的一點也不過分。
就是不像乞丐服那麼髒而已。
人們都是一臉好奇的看著眾人。
趙保山對著人們說道:“這就是城裡過來的知青,知識青年,他們都是有文化的人,要是以後有困難的記得都相互幫忙。”
話音剛落,站在斜坡上傳來了一道聲音,“三大(叔伯的意思), 能不能給我找個知青做婆姨咧。”
對方和趙三喜差不多,大概二十五六歲。
長長的臉, 黝黑的很。
雙手揣在一起, 看上去跟個二流子一樣。
趙保山沒有說話, 旁邊一個四十歲的大嬸子便埋汰道:“二牛,你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呢?你也不看看你配不配的上啊。”
說完, 院子裡頓時傳來了一陣哈哈大笑的聲音。
二牛聞言不滿的說道:“二媽,你也不幫著我,還這麼說我, 以後讓我怎麼找婆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