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兗州而來的梁山眾人,張碩都進行了妥善的安置。蕭讓獲任商務司從事,金大堅則從沈括處接任鑄印司司長一職。
朱貴赴軍務部,接手兵役司工作。畢竟,劉洎除任軍務部尚書外,尚需直轄兵役、軍紀兩司,工作量委實過大。
且劉洎忠誠度雖高達91點,卻未達滿值100,亦非趙雲、王彥章等死忠之士。張碩也不敢將大半軍務部機要工作長期交由劉洎一人負責。
穀梁赤任監修,參與編纂乾國可升級奇物《武靖大典》的工程。至於工程總纂官人選,自是蔡邕無疑。
經張碩數月來軟磨硬泡,加之蔡邕與蔡文姬父女在乾國境內的見聞,二人現今已認可張碩為人,蔡邕遂同意在乾國出仕,並接手編纂《武靖大典》的工作。
此外,梁山諸頭領中,白英擔任農業司從事,王叔和出任衛生司從事,李應專注於富家翁的生活,杜興則重情重義,決定繼續追隨。張碩對他們的選擇表示尊重,但並未給予任何封賞,僅讓戶籍司為他們進行登記。
至於馬隆、丁維嶽、張堯中三人,後續將被編入地方駐軍部隊。其中,馬隆將上任師帥之職,而丁維嶽和張堯中由於能力有限,只能獲得旅帥之位。
武靖二年四月十二日,銀龍禁衛軍與龍驤禁衛軍在軍務部各司的協助下,順利完成改編。
同日,乾國經內閣議會決議,確定設立四支野戰軍,並確定了各軍高階軍官的人選。他們將分別駐守東海、泗水、彭城、東莞四郡。
其中,東海野戰軍由傅友德擔任將軍,李逵、戴宗、陳大成、周倉、孫策擔任五軍軍將;
泗水野戰軍由黃忠擔任將軍,穆春、花雲、王如龍、雲天彪、裴元紹擔任五軍軍將;
彭城野戰軍由戚繼光擔任將軍,祖約、卞莊子、胡守仁、蘇峻、吳惟忠擔任五軍軍將;
東莞野戰軍由王韶擔任將軍,郭默、董平、謝泉、齊國遠、毛寶擔任五軍軍將。
此外,張碩明確規定,禁衛軍將卒在同職銜上比地方野戰軍高半銜。也就是說,在相同的官職中,禁軍中的師帥地位高於野戰軍的師帥,軍將與將軍的情況亦是如此。但這僅限於同級,禁衛軍的師帥仍比野戰軍軍將低一個品銜。
如此規定,其目的有二,其一在於凸顯禁衛軍之地位,其二在禁衛軍與地方軍協同作戰時,可使眾人迅速辨明主次。
譬如張碩遣銀龍禁衛軍往東海協助東海地方軍,若張碩直接委任傅友德為主帥,則兩軍皆須聽從傅友德的指揮,反之亦然。
然若張碩未明確主帥為何人,則兩軍皆具自主權,然因趙雲之職銜較傅友德高半級,故指揮應以趙雲為主,傅友德需盡力配合。
此乃同等軍銜的狀況,若張碩僅遣軍將柴存領兵馳援東海,則因軍將低於將軍一個職銜,故指揮權當歸傅友德。
…………
“國君駕到,行大禮!”
在內閣與六部尚書之協助下,乾國漸趨安定,於五月一日在祠祭司的主持下,正式遷都琅琊王城。
能如此迅速遷都,其因主要在於琅琊王城中本就有王宮,且比天亙城內的王宮更為奢華數倍。
此外,張碩不拘小節,並未耗費民力財力對王宮加以改造,僅將國內其餘王宮的裝飾拆除,高階上檔次者皆悉數搬來而已。
同時,張碩藉此機會,勒令各地拆除所有王宮象徵性建築,僅允許保留尋常規格的樓閣,以彰示王權唯一。
至於所留的建築群,則由地方官府依城鎮規劃,自主決定推平或整改後利用,但皆須報由建設司稽核批准方可。
此刻乃張碩遷都後首次早朝,隨著高力士沉聲高呼,乾坤殿內,御座下兩邊數十名臣子,無論老少,皆紛紛躬身45度,一時間殿內寂然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