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3章意圖科舉 (1 / 2)

與田闢疆達成協議後,對方便識趣的退下了。而張碩則與乾國眾臣繼續朝議。這一次的朝議,主要就是王安石等一些留守的官員,向張碩彙報這一個月來的工作報告,以及國內發生的一些事情。

大問題都沒有,主要事情只有三個。因為徐州混戰的原因,跑過來投奔乾國的流民與日俱增,各地軍府的府兵,都迅速突破了十萬之巨。

受限於糧食的問題,王安石制定了專門的府兵招收標準,以接收青壯勞力和技術人才為主。根據條律,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攜帶指定數量的親屬一起加入軍府。乾國不在接收13歲以下,45歲以上的流民。

對於限制招收標準的事情上面,張碩給予了肯定,但在接收標準的衡量上面,作出了一些細微的修改,不接收8歲以下,50歲以上的流民。

第二個是建設方面,因為府兵數量劇增,以及國家精神的加持,乾國各地建設工程的進展都十分迅速,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乾國的石料、木料變得緊缺。王安石提議由農業司提前規劃開墾田地的區域,然後調遣府兵開荒,隨便收集木料、木料。

對於這一舉兩得的建議,張碩也給予了肯定,並鄭重的告誡營造司司長陳文,開採石料、砍伐樹木必須有節制,不能在一個地方採集,就給他全部開採完,以免造成土地鬆動,後續出現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第三個問題是乾國基層官員大量缺失,隨著乾國的勢力越來越大,朝中眾臣的工作也日益增加。工作多了不僅臣子們辛苦,也很難顧及到各個方面,以至於,各部門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尤其是乾國初始的那些個老臣,雖然經過這幾個月的努力,他們的智力和政治屬性都先後提升到了20+、30+的地步,但還是出現了一大堆的問題,搞的王安石在身兼兩司司長的情況下,還得經常檢查他們的工作,及時作出修改和整頓。

如今,王安石建議張碩招募一批有上進心、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到各部門擔任小吏,或許他們連字都不認識,但肯定能或多或少的幫助各司官員,解決一些雜事。時間長了,做的久了,這些青年也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吏。

對於王安石的這個建議,張碩同樣給予了肯定,至於給各司分別招募多少小吏,這個問題,就需要後續慢慢探討了。

……

“各位愛卿,根據孤所知的訊息,前日雍州大隋王楊堅主持了秋試科舉,誠招天下之士,預讓天下英才為其大隋國所用,周邊諸子百家人才爭先匯聚。

剛剛吏治司司長王安石提議培養有志青年的時候,孤就一直在考慮,為什麼大隋國能舉行科舉攬士,而我們乾國就不能效仿呢!”

鑑於乾國人才緊缺,招賢館收穫甚微,張碩在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在乾國也來一場科舉,這一次意不在能招收到幾個歷史名士,而是希望能多招募一些會識字的文人。

張碩話音剛落,教育司司長蕭琮出列啟奏道:“眼下徐州正值兵荒馬亂之際,此時舉行科舉恐怕很多士子都不會出行,臣建議待明年春天再舉行,既然大隋國叫秋試,那我們可以叫春試,臣以為,同樣可以吸引天下士子來天亙應舉。”

蕭琮話音剛落,王安石便又站了出來:“國君,臣也想說兩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