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釋的病好了。潘濤拿著劉牧樵給他的一個標準單位的骨髓開始了研究,他培養了幾株骨髓幹細胞,長得很好。
他開始給第一個病人做移植。
效果,嘿嘿,不用一丁點的抗免疫的抑制劑,第三天,就在血管內找到了新產生的血細胞。
太振奮了。
潘濤做了一輩子的骨髓移植,哪一次不是小心又小心?生怕發生排異反應。
做一臺骨髓移植手術,有幾個關鍵步驟。
一是配型,很艱難,幾百個標本中去篩查,能夠找到3、4個位點相匹配的就是皆大歡喜了,就表示移植有了成功的可能。
第二步化療,把癌變的白細胞殺死。實際上是把患者身體所有白細胞殺滅了,為移植騰挪空間。
這一步還含有第三關,感染關。
第四關就是移植後的排異關。
這是最難的一關,也是成敗的關鍵,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會出現排異反應,這就靠醫生了,怎麼用藥非常關鍵。
免疫要抑制,但又不能全部抑制,身體還需要一定的免疫力,否則可能出現難以逆轉的感染,這種感染一旦發生,極為兇險,存活率非常低。
有時候,早上出現感染症狀,下午人就沒了。
所以說,移植最大的難題就是排異反應這一關,即便是大專家,也不敢說這一關能夠輕易過去。
第五關就是移植細胞的再生了。
一個病人,從進院準備移植到移植成功,最快要3個月以上,大多數都在半年左右,久的有兩年的。
現在,潘濤手裡有幾株沒有抗原標記的骨髓幹細胞,他急切地開始了實驗,這麼好的東西,不試一下心裡忍受不了哇。
他手裡已經有32個病人了,他們都在等第一個病人的結果。
傳來了好訊息。
第一例病人第3天檢測到了新生產的血細胞。
第5天,數量在直線上升;第10天翻了一倍。第15天又翻了一倍。
21天,病人的血細胞穩定了,保持在正常水平,不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