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此時來這本書,有些不倫不類。
要是應付醫院裡的三基考試,來這樣的書那是再好不過了,不打滿分,至少也是98、99分。
劉牧樵再看第三本書的封皮,我的奶奶個熊,又一本啊。
組織胚胎學!
又是一本基礎醫學書,講的是組織細胞結構。
這也是好書,一本打牢醫學基礎大書,誰掌握了組織胚胎學,細胞層面的醫學知識基本上就牢固了。
但是現在,你應該開出法醫學書呀,法醫學才是現在所需要的。
雖然中級寶盒開出的法醫學不會是很高階,充其量也就是專家級,在大佬面前,真的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但是,至少是能夠開口啊。
再看第四本,嚯!又來了。
藥理學!
藥理學也是好書,臨床醫生要是能夠掌握專家級別的藥理學知識,那麼,這樣的臨床醫生在用藥方面就相當的牛逼了。
做醫生,有兩個難題,一是診斷,二是用藥。
診斷考驗的是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雖然難,但大多數情況在醫師集體智慧下,做出比較切合實際的診斷不會太難,特別是現代科技助力,很多過去診斷非常難的疾病,現在容易很多,甚至是一目瞭然。
就譬如,包囊蟲病,在沒有影像學的協助之時,診斷難度非常高,有時候,只有在有明顯的吃生豬肉史,又能明確吃了米粒型的生豬肉的病例時,才可以得到初步診斷,其他情況,幾乎是要在屍體解剖時才能確診。
現在就簡單了,一個ct,或者一張核磁共振片就能夠確診。
所以說,總體來說,診斷是越來越容易。
而用藥就不同了,現在的藥物越來越複雜,隨著科技進步,藥品種類越來越多,臨床毒副作用也就越來越難捋清楚。
用藥有幾個難點,一是藥物的真實療效需要臨床經驗,二是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三是藥物的作用機理要記得很清楚,四是要記住藥物的毒副作用,五要記清楚藥物的禁忌症。
用藥,考驗了醫生真實水平。
就譬如,同樣是利尿藥,速尿和螺內酯就不同,前者丟失鉀離子,後者保留鉀離子,這兩種藥單獨用一個時,就可能出現電解質混亂,要麼是血鉀低了,要麼是血鉀高了。
血鉀低了渾身無力,血鉀高了更可怕,很可能出現心律失常。這都是嚴重的副作用,可以死人的。
藥理學學精通了,那就可以運用自如。
一般的醫生,藥理學知識只能說是“學通了”,“基本記得了”,但是要達到“熟練”,或者“精通”,那就是很厲害的醫生。
可以這麼說,醫生很難做到“精通”,更難做到“專家級”,因為,一個醫生雖然做一輩子醫生,他接觸的病,其實只有很小的一個範圍,所使用的藥,也就是幾十種而已。
更簡單一點說明,越是高階的醫生,就越專,所接觸的疾病越專,所用的藥品也越專。一輩子,他們就看那幾種病,用那麼幾種藥。
所以說,劉牧樵現在開到了一本藥理學專家級的書,今後,在指導用藥方面,就可以信手掂來。
還有一本書。
劉牧樵定睛一看,呵呵,今天,系統是不是開玩笑?
一本寄生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