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不大,兩層石頭建的房子,窗戶很小。
一個老頭躺在藤椅上,手裡搓著丸子。
他在做藥丸,跌打損傷的藥丸。
小哥給他爺爺講了劉牧樵他們的來意。
老人仔細打量著劉牧樵和蘇雅娟。
“你們是醫生?”
他很懷疑。
在他看來,醫生都必須有一定的年紀,這麼年輕的只能叫學徒。
學徒還不能算是醫生,這是普遍的觀點,也是他根深蒂固的觀念。
“老爺爺,我們是來買藥材的,剛才我們看了你的生藥鋪,我們願意全部買下,不過,量不夠。聽你孫子說,您病了,我們就想幫你來看看。”蘇雅娟說。
老人這時,眉頭挑了挑。
這是行家啊。
能看上他生藥鋪藥材的人,就非等閒之輩。
說實在的,他的藥材沒有賣相,一點賣相都沒有,只有真正的行家才能看上他的藥。
其實,他猜錯了,劉牧樵對中藥不內行,蘇雅娟還算半個行家,劉牧樵不懂中藥,但是,他懂理念。
第一,他就覺得,藥材不是看的,賣相就不重要了。
第二,野生的肯定比種植的藥用價值高。
第三,橫斷山脈人跡罕至,這裡才會有貨真價實的藥材。
就這樣誤打誤中,人家就把他當作行家了。
俗話說,知音難找,現在兩個懂藥的人找上門來,老人自然高興起來。
他趕緊請劉牧樵他們坐,接著介紹了自己。
過去,順和鎮有百來個採中藥的人,採藥就要進橫斷山,越是好藥,越需要跋山涉水,很多時候,為了採一顆極品石斛,他們要上百丈懸崖。
工作極為危險。
不過,山外面越來越多的中藥種植,導致山裡的藥材生意越來越淡,有的人改行了,有的人摔死了,最後,只有十來個人還上山採藥。
他叫孫十二,是十幾個還能上山採藥的之一。
半年前,他也受傷了,小腿劃破,化膿了,一直不好。
本來,這點小傷對於採藥人來說算不了什麼,他們自制的藥丸就可以治好,即便是骨折,他們大部分也能接好。
他們的正骨手法都是祖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