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牧樵現在準備vilishi改良版。
它比vilisiu術式了。
龍教授把全科室的主要醫師都集中起來,請劉牧樵講解vilishi術式和改良的具體方法。
劉牧樵很快就做了一個ppt,很簡單,兩個很簡單的胰腺圖和它的血液供應圖。
“vilisishi改變動脈供血,就是要讓胰腺周圍的血流供應終止,區域性轉移發生的機會就大為減少。而我的改良術是,靜脈迴路也要改,讓它們經過門靜脈系統回流,血液從門靜脈回流,這樣有一個好處,肝臟成了一個過濾器,要轉移,也是先轉移到肝臟,這樣的轉移容易被發現,有利於第二次手術治療。”劉牧樵解釋。
這個道理很簡單。
胰腺癌轉移有幾條途徑,一是區域性轉移,二是淋巴轉移,三是血液轉移。
而血液轉移轉到肝、肺、腦、骨、腎上腺等等器官。
如果把胰腺血流改道,全部血液都透過肝臟回流,轉移就主要集中在肝臟,有利於發現和二次手術,可以大大提高生存率。
這就和大腸癌相似。
大腸癌存活率,在各種癌症中存活相對比較高,就因為它的靜脈回流是透過肝臟過濾,絕大部分轉移都轉移到肝臟,有二次手術的機會。
胰腺也這樣處理,就增加了胰腺癌的生存率。
vilishi術式最大的難關是,需要做血管吻合。
胰腺癌手術本來就是大手術,再加上一個動靜脈搭橋,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現在,劉牧樵的改良術則需要做靜脈的吻合術,難度自然就大得多。
劉牧樵把術式這麼一講解,都明白了道理,道理也不深奧,但是,具體到操作,難度陡然就拔高了。
這個操作,要斷血流,就不是慢騰騰用較長時間吻合血管,加上這樣的手術忌諱使用肝素,血液凝固也是問題之一。
所以,操作者必須是一個血管吻合的高手。
劉牧樵,恰好在不久前得到了一本技能書,空腔臟器吻合術,而且還是大師級的,血管吻合,那就是小菜一碟了。
腸繫膜動靜脈,很粗,吻合它們,就和縫合面板一樣,又快又好,還不容易產生併發症。
這就是劉牧樵提出使用vilishi法的原因之一。
回顧歷史,vilisishi術式,繼承的人很少,不是因為術式本身效果的問題,而是手術難度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