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徵年紀不大,剛過十八歲,因為上學比較晚,還是個即將要讀高三的學生。
普通人的十八歲,正是享受青蔥歲月,無憂無慮的年紀。
可陸徵的雙眸中,卻早已經透露出了與他年紀不符的堅韌與滄桑,面相上也比同齡人要老成一些。
陸徵是孤兒出生,從有記憶開始,就生活在孤兒院裡。
日子雖然清苦,但好在孤兒院裡的人互幫互助,其樂融融。
無奈好景不長,就在他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孤兒院的土地被一個無良的開發商給盯上。
之後便是長達半年的撕扯,威脅,騷擾,最終老院長不堪重壓,住進了醫院,不到一個月就一命嗚呼。
老院長屍骨未寒,他兒子已經痛快的在拆遷書上簽字,拿著錢逍遙快活去了。
而那個逼死老院長的開發商,還惺惺作態,捐了一筆錢,說是代老院長髮放給孤兒院工作者的安家費。
條件是,在一份免責宣告上簽字,讓他們必要時候,要向社會澄清整個拆遷過程,不存在任何違法違規的地方。
至於孤兒院的十幾個孩子,則由政府接手,分別送往其他的孤兒院。
那個時候,作為孤兒院裡最大的孩子,又正處於叛逆期的陸徵,如何能夠接受這種安排,所以他私下已經有了逃走,甚至去報仇的想法。
但陸徵的小動作很快就被人告發,陸徵也成為了院裡重點“監控”物件。
最終還是孤兒院的副院長,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在她的操作下,陸徵搖身一變,掛名成為了孤兒院的員工,還順利的從無良開發商手中拿到了六萬塊錢的安家費。
隨後副院長又動用關係,幫陸徵以四萬的低價,在臨近市區的平山縣城,買了套某個單位的改建房,並把孤兒院裡,陸徵認下的妹妹江曉,給領養了出來。
和陸徵的平庸不同,江曉不但模樣靚麗,處事沉穩,學習成績也一直都非常優秀。
當初正是她敏銳的察覺到了陸徵的“復仇計劃”並告訴了副院長,這才及時攔下了陸徵,不然現在陸徵還不知道在哪吃牢飯。
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副院長才把江曉也領養出來,看住陸徵。
兩人居住的房子只有小小的四十多平,可總算有了立足之地,開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乍聽上去,固然美好。
可真正身處其中,才知道有多艱難。
在買完房子,置辦好生活用品之後,兩個人的全部存款,也僅有一萬餘元。
偏偏這時,一直對他們兩兄妹關照有加的副院長,因為女兒在京府出了些財務問題,於是變賣了房產跑去幫忙,一去幾年都沒有音訊。
當時副院長為他們兄妹二人所做的種種後續規劃,也隨之淪為泡影。
獨立生活的新鮮勁一過,兩人便不得不正視現實,為以後的生活做打算。
好在兩人都是過慣了苦日子的人,在孤兒院裡也培養出了自己動手的能力。
從初三暑假開始,陸徵和江曉便利用課餘時間去打工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