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鎮山水宜人,土地肥沃,物質更豐富些,所以人們生活條件也更好。
要說方舉人在這地界應該不難過活才是,只是怪就怪在這丁憂一事上。
方家也是一般家庭,多年來為供養方舉人讀書科考,花了不知多少心血。
所謂近臭遠香,方舉人大哥一家一邊供養弟弟讀書,一邊要照顧老母親。
母親去世前卻心心念唸的都是弟弟,這多少讓哥哥人心中有怨。
因著弟弟一家回來,卻又不知農事,不能為官,一下子生活重擔都壓在哥哥身上,這不,矛盾就這樣爆發了。
方舉人也嘗試去找事情做,但學堂早就有了先生,抄書寫字也沒有多少入賬。
便是去做賬房,他一時也做不來,還要靠媳婦刺繡才能有些進賬。
所以當知道有人找教書先生時,方舉人便遞了話頭上去。
實在也不好再叫哥哥養活了,這明明是兄弟,卻好像是借宿在人家家裡的感覺真是太令人窒息了。
只是方舉人怎麼也沒想到,來人竟是周勤。
周勤忙上前拱手致意:“方舉人,好久不見。”
方舉人吃驚道:“周兄弟,怎麼是你?這也太巧了吧。”
“是啊,我也沒想到竟是方舉人您吶,倒是一場緣分。”
熟人好說話但不好提要求,方舉人和周勤寒暄了大半天。
先是瞭解學堂附近村落的風土人情和村民的反應,再說明丁憂過後他有心往上考試做官的情況。
最後表示他雖為舉人,但畢竟第一次教書育人,恐誤人子弟云云。
各方面細節都瞭解個清楚,愣是沒有開口問其它的情況。
周勤心知讀書人清高,自尊心也高,便主動說明了。
一年十二兩,另外方舉人一家住的和吃的都包了,四季有衣裳,學生給的束脩節禮都算他自己的。
鄉下孩子束脩節禮不會很高,周勤心裡有底,所以在脩金這一塊直接補上,到時房子周邊再開些土地出來種菜吃,他們願意再養些雞鴨也差不多了。
方舉人略微推辭了一下便同意了,其實真正的先生,很多人是不要脩金的,只收學生的束脩和節禮,但神仙也要吃飯,先生也要養家活口。
方舉人一家人收拾妥當,次日便跟著周勤回了家。
徐丹出門歡迎,“方舉人,方大嫂,歡迎你們。”
方舉人一家忙行禮問好,“周家娘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