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哪四校?”
“越騎,胡騎,長水,射聲。”
這四校,胡騎與長水是由投降的匈奴人等異族組成,越騎是輕騎兵,取驍勇善戰,馬術箭術俱佳的將士。
而射聲看名字就知道了,聞聲辯位,箭無虛發。
而霍嬗未說到的四校分別是中壘,屯騎,步兵,車兵四校。
中壘掌控的是北軍的壘門,也是八校尉之首。
屯騎掌握的是騎士,也就是重騎兵。
這個時候的重騎兵叫做騎士,輕騎兵叫做越騎。
他們雖然是輕重騎兵,已經算是這個時代的頂尖軍隊,但是和虎賁羽林沒法比。
虎賁羽林的輕騎已經算是冷兵器時代的極致了。
而虎賁重騎,那是具裝甲騎,戰鬥巨獸,根本就沒法比。
而步兵校,全員步兵,掌控的是上林苑的苑門。
最後的車兵,掌的就是輕車,也就是戰車。
北軍八校,每校兵士是七百人,由校尉執掌,秩俸均為兩千石,手下有丞,有司馬。
兵員加上後備兵員、軍官、軍法官,一校的人數加起來,差不多就是七百到八百人。
八八六十四,北軍八校一共才六千人左右,人數與整個大漢相比可謂是非常的稀少。
但是他們是大漢最最精銳的將士,是北軍最嫡系的兵馬,是骨幹。
一旦有了戰爭,隨著他們一路往戰區前行,召集三輔、關中,北地的將士加入麾下。
等到達戰場之時,翻五十倍三十萬,翻百倍六十萬都輕而易舉,他們都能輕鬆掌控。
而這些北軍軍官,加上關中子弟的軍事素養,再加上北地等邊疆子弟的悍勇,這六十萬大軍就是精銳之師。
他們都是一步一步廝殺出來的,是大漢最鋒利的寶劍。
召集六十萬精銳之師對大漢來說很容易,百萬都可以,但是要讓這六十萬大軍打幾個月的仗,那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而北軍八校當中也是會相互比較的。
八校中的越騎和胡騎兩校是最精銳的兩校,整體戰鬥力比其他要高出一些。
而長水也是匈奴等胡人騎兵,戰鬥力差不了多少,西域正適合他們馳騁。
而射聲雖然整體實力不如這三校,但是想想他們的特點,這就是一群狙擊手啊,再配上神臂弩,嘖嘖!
等給他們都配上羽林和虎賁的裝備,整體素養雖然不如羽林虎賁,但也差不了多少。
但是,他們的殺傷力絕對要高出羽林虎賁不少。
這是因為自從羽林虎賁初見成效以後,劉徹就把這套練兵之法傳揚了開來。
整個大漢雖然只是簡單的練兵,就是佇列等事物,但是北軍和羽林虎賁的方法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