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老二看來,一個孩子,這機會不就來了嘛!
但他又不想起兵造反背這個罵名。
而且起兵造反也打不過,單于部,左賢王部,還有他們那一方的部落,人馬眾多啊。
這造反打不過,不就還得繼續蟄伏,慢慢謀劃嘛。
而兒單于這邊也知道右賢王的心思,但是右賢王勢力也很大,他就算是想把他除掉,也不太可能。
畢竟還有一個外部的大漢在時時威脅,匈奴不能內部發生大戰,所以就保持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對付大漢的時候就一致對外,至於自己內鬥,那是自己的事情。
而現在的匈奴基本就三個陣營,單于勢力,右賢王勢力和中立勢力。
而單于勢力自然是以單于部和左賢王部為主,其他的左右大將,左大當戶,左骨都侯為輔。
右賢王勢力這邊,就是右賢王部,右谷蠡王部,還有右大都尉等等。
而中立勢力就是左谷蠡王,左大都尉這些,他們的態度是,你們打你們的,誰當單于我們都一樣,我們過我們的小日子。
而中立勢力除過,兩方之間又不能起兵大戰,容易削弱匈奴的實力,還容易給南方的大漢可乘之機。
所以各種陰謀詭計就上臺了,但他們的陰謀詭計其實沒啥水平。
侄子送給叔父兩個女人,祝叔父早日死在女人肚皮上。
叔父回贈兩個女人,侄兒你也要早早體驗男人的快樂。
不知道從哪得到的這訊息。。。
然後再時不時的搶搶草場,噁心一下對方。
給對方來點狼巫詛咒,下點毒等等,就這麼點手段。
匈奴也玩不出大陰謀,說他們笨吧,也挺聰明的,但說他們聰明吧,玩的這些手段或者上不得檯面,或者在漢人眼裡只是小兒科。
或許也跟他們的制度有關。
漢人中央集權,匈奴分封奴隸。
漢人聚在一起,有個大舞臺叫朝堂,但是匈奴各部距離遙遠,想玩也沒這個舞臺啊!
而隨後的歷史中,通篇突現出了一句話,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兩年時間裡,老二和老大兒子雙雙死去,老末坐穩了單于,這你能說啥,時也命也呀!
………
右賢王連續眨動眼睛,心裡想著策略。
至於想事情眨眼睛,個人習慣。。。
等到右賢王想清楚以後,禮也不行直接對著兒單于說道:
“單于,此戰不可打,並非是我怕了他們,而是後日就是大祭禮,耽誤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