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完事以後,霍嬗帶著羽林軍,跟著護烏桓校尉往早已騰開為羽林軍準備好的營地走去。
烏桓部的活動範圍其實挺大的,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
但是烏桓部主要居住地還是在漁陽。
因為左右兩邊各郡全都有長城防護,就漁陽郡東北方向這邊缺了一截,而這個方向就是出關和進關的主要要道。
如果匈奴或者鮮卑等族突破這兒,那北地乃至於山東等地就將一馬平川。
所以劉徹把他們安排在這兒就是為了防禦北地的匈奴。
而護烏桓校尉這個職位,他的大概職責就是持節帶領烏桓、監視烏桓。
以前的烏桓不太安分,現在的烏桓很是安分,這還是多虧了霍嬗。
說起烏桓這個部族,其實很有意思。
說起他,就不得不說一說大名鼎鼎的鮮卑,以及同樣大名鼎鼎的蒙古的祖先室韋,這三系的共同祖先東胡了。
這個東胡就是古東北這一片的小部落,聯合在一起的一個部落聯盟。
他們聯合成功後,突然冒出來一個匈奴要當遊牧老大,那怎麼能行,肯定是不服的呀!
然後就被匈奴冒頓單于給直接打崩了。
打散了以後,前往烏桓山的一部就叫做烏桓,前往鮮卑山的一部叫做鮮卑,當然這個名稱說法只是一則故事。
他們兩族的名字,並不是這個原因。
烏桓是聰明的意思,鮮卑是瑞獸皮帶的意思,這才是他們名字的來源。
前面那個比較有故事性,說起來更好聽一點嘛。
之後過了百多年,大漢發動了漠北之戰,漠南歸了大漢,烏桓也就順理成章的在霍去病的威勢下向大漢稱臣。
烏桓就被劉徹從大興安嶺南部山脈遷到了上谷等地,讓他們護衛大漢北疆。
按照歷史記載,正好三百年後,他們會反叛,然後最後一任烏桓單于被三國的逍遙津戰神張遼殺了以後,烏桓就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浪潮之中。
至於他們的族人,也被漢人、鮮卑、鐵勒等同化了。
至於另一個鮮卑,那就牛大了。
此時的他們還是一個跟在匈奴身邊的小弟,居住在大興安嶺北部,被匈奴欺壓的貨色。
他們真正的崛起是在三國時期,然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路壯大。
然後鮮卑很聰明,漢人視他們為異族,他們控制不住漢人,再加上千年的發展,他們對於漢文化也非常敬仰。
所以那時候的控制著華夏北方的鮮卑就想了一個辦法。
我鮮卑氏出身的國家大將,地位崇高之人加入你大漢的北方高門大戶,我來當你的乾兒子,可不可行?
那北方高門一聽,自然願意啊,你國家大將加入我的家族,想上我的族譜。
這不光有教化異族之功,還有大把的利益,說出去也有面子啊,所以兩方一拍即合。
你看,這慢慢的,不就融入到了一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