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號外!後金朝廷與列強達成協議,出賣華夏利益,出賣兩廣之利益!”
報童穿街走巷地叫賣著《大漢日報》,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
許多人紛紛掏出銅子購買了一份報紙。
酒樓茶館之中,也有專門的讀報人在為大家講解這十七條協議的具體內容。
粵省人最關心就是條約裡面涉及到兩廣的部分。
為了安撫洋人,甚至請洋人助剿,後金政府幾乎把兩廣的利益賣了個乾淨。
一位士紳憤然拍著桌子道:“真是混賬啊!
不但兩廣全面向洋人開放,甚至連關稅、治安稽查、商業稅收等等權力都讓給了洋人。
這與殖民地有何異!”
另一位士紳道:“怕什麼?後金朝廷如今又管不到我們這裡。
大漢朝廷這邊應該不會答應這樣的條件吧?”
“唉!洋人勢大,誰知道大漢朝廷頂不頂得住壓力?”
那士紳哀嘆了一聲,突然叫道,“走!我們去聯合其他工廠作坊的東家,一起去向大漢朝廷請願,絕不能答應洋人的要求!”
粵省地區商業發達,士紳大都是以工商業為立足根基。
洋貨的質量好,成本低廉,而且工業化生產模式下,產量極高。
以往路途遙遠,運費昂貴,加上還要徵收關稅,而且開放的通商口岸極少。
所以本土的商人才能與洋人競爭。
若是一旦全面開放,而且不但沒有了關稅,甚至還把稅收權交給了洋人,那麼本土商人就是砧板上的魚肉,只能破家敗業,血本無歸。
這是這些士紳們絕不能接受的。
所以沒過兩三天,廣東所有計程車紳都竄聯了起來,紛紛跑到廣州城來請願。
表示擁護大漢王朝為正統,要錢出錢,要力出力,反正只要不答應後金朝廷與洋人簽訂的協議就行。
將一批又一批的請願者打發出去之後,曹操冷笑道:“這些傢伙都是些不見棺材不落淚的。
前些日子我們大漢稱王建制,他們一個個地敷衍了事,對各項政令陽奉陰違。
都選擇明哲保身,還想著若是將來韃子打了回來,他們能夠再次搖身一變,繼續去當韃子朝廷的順民。
刀子不落在自己身上,全都見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