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獲得康城電影節的第一手資訊,不少龍國的新聞媒體都安排了記者前來跟蹤,就在張弛獲得了評審團大獎的同時,訊息就被現場的記者傳到了國內。
早就準備好新聞稿的網路媒體,在得到訊息之後,紛紛將獎項名字和人名一改,直接發到了微博以及各類新聞終端。
這是媒體的常規操作。
比如某某名人,年紀大了,眼看著活不了多久了,這些媒體為了佔據首發,往往會提前幾年甚至幾十年寫好訃告。
只等名人一掛,就第一時間將訃告發出去。
當然,這裡面也少不了烏龍事件,比如得到一個假訊息,將訊息提前發了,導致名人提前被死亡。
然後名人或者名人的家屬,還不得不提前出來闢謠。
大眾對這種做法一向都十分鄙視,畢竟這種事細究起來不太道德。
可媒體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也是受害者,畢竟提前準備訃告,也是為了讓大眾第一時間知道訊息,就算他們不做同行也會做。
而同樣的手法,也被用到了這次的康城電影節上。
張弛在康城電影節斬獲三個獎項的新聞,在第一時間,被推送到了網友的電腦和手機上。
“張弛導演憑電影《活著》喜提康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韋東導演敗走康城,只得到了康城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張弛導演康城驚豔亮相,以一部《獲得》獲得三項大獎。”
“張弛導演的表演處女作《活著》,為他在康城奪得了表演桂冠——影帝寶座。”
“張弛導演驚豔亮相康城,韋東和李峰雙雙失手,韋東僅獲得評審團特別獎,李峰在主競賽單元更是一獎未得,成為電影節最大的輸家。”
“長江後浪推前浪,張弛讓我們見識了後浪的力量。”
雖然韋東在康城電影節獲得了評審團特別獎,但因為有《活著》的珠玉在前,這個獎項在媒體的口中就成了《活著》的背景板。
不過最慘的還是李峰,一獎未得的他直接被媒體踩在了地上。
網友們在得知了訊息後立刻在網上議論了起來。
“哇,張弛在康城電影節奪到了評審團大獎,真的太厲害了,我記得去年還有一個導演說他的電影沒有藝術性,是誰來著?”
“是陸凱那個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