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聊齋:書生當拔劍> 第十六章 身份不同,理念相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六章 身份不同,理念相同 (1 / 6)

接下來,周羽帶著羅吉安一起篩選學生。

這次,周羽的要求倒也沒那麼嚴,主要是考核人品。人品不行的一律不收,以免敗壞名風。

同時,周羽也對學生說了書院的教學方式,迴歸儒家正統,除了讀書之外,同時還要修君子六藝。

如果單純的只是為了讀書考功名,那就別請高明。

如此一來,倒有不少報名的學生打起了退堂鼓。

這也可以理解,特別是對於一些貧寒學子來說,考取功名是唯一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書院倒也不是說不能考功名,但要修習君子六藝的話,對不少書生來說既浪費錢,又浪費時間。

對此,羅吉安與周羽認真討論過。

對於功名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羅吉安是感觸最深的,因為他就是受益者。

沒有考中舉人之前,他飢寒交迫,陷入生活的絕望,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了讀書。

如果不是蝶兒暗中相助,他根本沒有機會再拾起書本,再不要說考取功名。

考中舉人之後,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他是受人尊敬的舉人老爺。

所以他很理解那些貧苦學生的心情,巴不得一天當兩天用,一有空閒便看書、背書,寫字,期望著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

這些道理周羽自然也懂。

所以,他對羅吉安說:“正是因為如此,那就更加需要有人去改變這種現狀。

曾經的儒家弟子,那是多麼的豪邁與熱血?

可如今呢?百姓一提起讀書人,首先就會想到文弱二字。

你在沒有考中舉人之前,哪怕已經有了秀才的功名,依然有很多人打心眼裡看不起你。

為什麼呢?

因為,百姓們經常會脫口說出窮酸書生,窮酸秀才這樣的話。

但這能怪百姓麼?

不能!

諸子百家爭鳴時代,百姓對於讀書人都是很尊敬的,不管有沒有功名。

因為那個時代沒有科舉考試,所以讀書人的目的很單純。

那時候,可謂是百花齊放,不少讀書人長年在外遊學,就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而那個時候,也多的是貧寒學子成為天下名士的例子。

科舉的出現,固然為天下學子提供了一個一展抱負的平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