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內的一眾大臣竊竊私語。
就在眾人議論之時,麟德天子突然開口了,「東瀛之害,太子太師曾經數次來信陳述,卿等可曾重視?!」
東瀛在大周眾人的眼中,就是一個彈丸小國,除了楊清源曾經上書之外,沒有人重視。
「昔日,太子太師數次上書,力陳東瀛倭國的狼子野心,但是諸卿可有放在心中!?」麟德天子的聲音之中尚有少年氣,卻此言卻問得在場的眾臣啞口無言。
這並非是在場眾人無能短視,而是楊清源帶著的是超越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目光。
天朝上國的傲氣早就根植於大周人的心中,對於東瀛這樣的小國,自然不會看在眼中。
另一個位面的藍星也是如此。
甚至是萬曆年間的倭寇入侵,都沒能給中原造成警醒,依舊不將其放在心上。直到甲午海戰之時,國人才真正意識到這個彈丸之國鯨吞天下的野心,可惜那時候已經晚了,最終給神州大地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現在武英殿中的群臣被麟德天子這一問,頓時說不出話來。
對於楊清源的建議,內閣並非不知道,王華等人也是相信楊清源的眼光的,但覺得對於東瀛之事,並非急在一時,故而只是遵循楊清源的建議,編練了鎮海軍來對付倭寇。
對於楊清源所說的精練海上的水師,收服周圍島嶼,形成大周近海防禦鏈的說法,卻將其擱置到一旁。
若是能夠收服周邊的一些海島,那這次東瀛出兵的情報,必然能先一步打探到,不至於如此被動。
「臣有短視失察之罪!請天子見諒!」
王華作為實際意義上的內閣首輔,立刻起身請罪道。
眼見王華如此,周圍的一眾大臣紛紛起身請罪。
「陛下恕罪!」
……
這其實是十三刻意為之,楊清源對於十三的教誨便在於分權二字。
唯有多方勢力相互制衡,方能達到共和。
如今的大周朝廷便已經能看見另類般的三權分立的雛形。
天子與六軍都督府掌軍權,保大周社稷宗廟不動搖。
都察院、大理寺掌監督、立法之權,使得掌政權的文官集團受到應有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