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龍武軍特殊的戰法,導致了遠端兵種在龍武軍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龍武軍弓弩手的裝備也是極為重要的。
不僅僅是大規模裝備了神機弩,而且還為這些強弩手配備了輕絲鍊甲,完全捨棄了腰刀這樣的近戰裝備,只有一把短劍防身。
主打一個遠端壓不住,近戰也就不打了!
張文弼的弓騎一陣箭雨覆蓋落下,若是尋常的弓弩手,在這種拋射重箭的攻擊下,基本是絕無生機的,重箭落下的力道甚至能夠貫穿其身軀。
不過面對龍武軍強弩手裝備的鎖甲,箭矢雖然能擊穿,但其上的力道在穿透鎖甲的時候就消耗殆盡,所以龍武軍雖然有六百餘弓弩手中箭受傷,但死者寥寥無幾。
“連環神機弩!發射!”
連環神機弩,這是在楊清源的設計草圖之下,有將作監的能工巧匠製造的新型弩機,說他是弩機,還不如說是弩車。
其設計理念很簡單,只是將神機弩強化,縮減之後,安裝在了可行動的弩車之上。
連環神機弩在一瞬間便可射出五十支弩箭。
傳說季漢丞相諸葛臥龍所涉及的元戎連弩,可十箭連發。木門道之戰中,曹魏大將張郃便是死在這連弩之下。
這成了蜀漢以步卒對抗曹魏騎兵的利器。
後來連弩被曹魏繳獲,送到了曹魏給事中馬鈞的手中,鈞見諸葛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
他認為這元戎連弩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於是下了一番苦功加以研究。在連弩的基礎上“作之可令加五倍”,連弩一次能射十支箭,威力增加五倍應該一次能射出五十支箭。
當然此雖有史料記載,但無論是元戎弩還是馬鈞弩都早已失傳了,大周的玄機弩也僅僅是還原了部分元戎弩的技術,但是在威力上還是有所不如。
楊清源不懂機關巧術,但是他有理念。
雖然現在的連環神機弩機體龐大,但以車載之可以提高其機動性。
一次可以激發弩箭五十支,其穿透力更勝神機弩。
據說當時設計之初,楊清源想要將這連環弩車命名為“喀秋莎”,但是遭到了將作監和六軍都督府的強烈反對。
這名字不但難以釋義,而且極為繞口,在雙方的協商妥協之下,才將其命名為連環神機弩。
龍武軍陣前,原本嚴絲合縫的盾陣突然一開,大盾之後,百餘輛弩車被緩緩推出。
張文弼在龍武軍陣型變換的第一時間就察覺到了問題,立刻撥馬轉向。
不管龍武軍是要用輕騎追擊還是用其他的什麼辦法,現在跑肯定是沒有錯的。
數千的弓騎在張文弼的指揮下,在龍武軍陣前甩尾甩出了一條漂亮的弧線,想要故技重施,來躲避龍武軍的箭雨。
但隨後事情的發展,讓張文弼感到一陣窒息。
一百三十六輛連環神機弩車在推出之後徑直對準了趙王軍的弓騎兵。
“放!”
突然之間,無數的弩箭向著趙王軍的弓騎兵疾射而來。
在十息之間,這些弩車竟然射出了五十支弩箭。
如此密集的平射弩箭讓趙王軍的弓騎躲無可躲,避無可避!
六千八百支平射弩箭,在一瞬間爆發,威力更勝龍武軍所裝備的神機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