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王出兵的同時,內閣中樞也已經商議出了結果。
由龍武軍大都督曹雪陽出兵牽制張世美和朱士宏所部的精銳兵馬,而副都督趙天麟向冀州進軍,直逼趙王軍腹地。
趙王雖然氣勢如虹,佔據了冀州、幷州的十餘個郡,但畢竟是立足未穩。
文不能治政,武難以安民。
此乃朝廷的大好機會。
趙王軍尚未形成穩定的勢力,而朝廷軍攜大勝之威,百姓孰能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而選擇趙天麟作為主攻的原因也很簡單。朝廷中樞更加信任這個老將軍的統帥能力。
龍武軍的都督是曹雪陽,趙天麟只是副都督,按照慣例,應該是由曹雪陽主攻,趙天麟作為偏師策應之。
但龍武軍的情況比較特殊。
當時的龍武軍是剛打完晉陽之戰的晉陽守備軍的部分骨幹將校招募新兵整編而成。
最精銳的晉陽守備軍都被整編成了御林軍,拱衛天子安全,由大都督吳克明率領。
而組建之時,對於龍武軍的要求,並不是能戰,而是忠誠。
後世藍星之上的pla的強軍目標,“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對於軍隊來說,其戰鬥力並不是第一指標,最重要的是,槍桿子握在誰的手裡!
聽黨指揮是不可動搖的,必須保證軍隊是人民的軍隊,那其戰鬥力才有意義,若是武裝力量不能被人民所掌握,那不過是壓迫人民的權杖。
當時楊清源以兵權和武力強行改變了朝廷的政局,將十三皇子扶上了皇位。
之後為了取信天下,楊清源無意帝位,保證十三能坐穩皇位,楊清源自逐出神都。
但楊清源一旦不在,就會有人蠢蠢欲動,想要搞些小動作,必須有足夠硬的拳頭來震懾他們。
吳克明作為十三的舅父,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人選之一,他與十三幾乎是繫結在同一馬車之上,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所以就由吳克明接任御林軍大統領之職。
隨後龍武軍也面臨重建,雖然在之前的戰役之中,龍武軍幾乎是全軍覆沒在土木堡和鷂兒嶺。
但他畢竟是大周天子六軍之一,若不重建,那天子六軍,不就變成天子五軍了嗎?!
那大周朝廷的顏面何在!
龍武軍必須重建,而且和御林軍一樣,必須保證其對於十三的忠誠。
那其主帥的人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吳克明能從眾多大將中脫穎而出,除了他本人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他是麟德天子的親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