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越州、揚州,到處都是楊大人的“豐功偉績”。
這讓益州官場一下亂了起來。
當然不僅僅是官場的人,地方幫會也感到大難將至。
楊清源是朝廷“掃惡取非”活動的發起者,多少幫會組織在這場運動之中被朝廷碾為糜粉。
以中州京畿為中心,再向外輻射至秦州、雍州、幷州、青州、齊州、冀州、徐州、揚州、楚州,漸有席捲天下之勢。
然益州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朝廷的政令難以通達。所以益州的江湖幫會並未傷筋動骨。
此次聽到楊清源為益州黜陟使,他們立刻就急了!
楊清源這個白麵閻王來此,益州江湖的日子這下不好過了!
……
益州,蜀都府。
益州長史府邸上,一個年紀約五十歲上下模樣的人坐在正堂右上首喝茶,此人正是益州長史李長登。
他身邊還坐著幾個年紀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分別是益州刺史府的司馬、參軍以及蜀都府本地的地方豪族。
益州長史李長登雖然不是益州刺史,但其權勢更勝益州刺史。
他在益州當官已經三十多年了!
他不是進士出身,只是舉人,中舉之後,他自知以自己的才學登上桂榜已是極限,即便是皓首窮經也不一定能皇榜題名,便少走十年彎路,直接在漢中郡沔陽縣為縣尉。
隨後更是帶著舉人出身的標籤,一步一步地爬到益州長史的位置上。
單是這份本事,就已經超過了一般的三甲進士。
普通的三甲進士,終其一生能幹到州長史、司馬的位置,已經是祖墳冒青煙了。
“李公,這楊侯爺突然作為黜陟使來益州,其中有什麼文章啊!?”
李長登品著茶,雖然面上毫無波瀾,但是他的心情卻像是茶盞中的茶水,起伏不定。
楊清源的名聲,可太大了!
但作為眾人的核心,李長登不能表現出驚慌,抿了一口茶,澹定地說道,“去年是京察之歲,今年正好是大計之年。各位不要太緊張。”
所謂“京察”,也即是對京師以內文官的考核,“大計”則是對除京師以外的各省份地方官員的考核,以“四格”、“八法”為升降標準。
“四格”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績列為稱職、勤職、供職三等。
守,代表操守,分廉、平、貪;政,代表政務,分勤、平、怠;才,分長、平、短;年則指年齡,分青、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