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從古代到現在人類社會有著巨大的變化,但實際上人類的需求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在考古中面對很多東西往往都能夠猜出用途。
舉一個例子,各種各樣的日用品,尤其是類似於餐具或者桌椅板凳這類常見的日用品哪怕外形上古今差距很大,但實際上仔細觀察後會發現不同時間段同一物品的共同點。
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如此,比如說隨著時間,氣候,文明人種等等變化,一些比較特別的東西變非常大,以至於現代人根本就猜不出那些東西是做什麼的。
而這類東西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宗教用品了,因為那些東西都屬於指向性極強的專用物品,所以宗教一變這類東西自然就沒人認識了。
因此在考古學上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如果碰到一個你不認識的東西的話就猜它和宗教有關,這種情況下猜對的機率最大。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另一個世界中的資訊還是在這邊找到的線索來看,這個浴池看上去的確都是整座城市的核心。
是的,這座城市的核心並不是某一座常見的宮殿式建築或者是軍事建築,而就是梁恩他們現在面前的這個帶有加熱功能的水池。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洗禮池嗎?”聽完梁恩簡單的解釋之後,貞德一下子就想到基督教的洗禮。“我沒有想到在世界的另一頭居然也有類似的做法。”
“用水潔淨身體,潔淨靈魂實際上在很多的宗教儀式中都有,比如說閃米特三教就是如此,東方的佛教和道教也是如此。”梁恩笑著說的到。
“至於印度這邊就更不用說了,我想我們應該每個人都知道恆河沐浴這件事情,而這很有可能就是從史前時代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某種宗教習俗。”
印度教在傳統上普遍認為恆河是聖河,是天上女神的化身,她應人間國王的請求,下凡沖洗國王祖先的罪孽。
溼婆在喜馬拉雅山用頭承受洶湧的河水,使之分七路流向大地,大水淨化了國王祖先的靈魂,灌既了農田,養育了整個文明。
因此印度教的教徒們自然也就有著恆河朝聖這種宗教習慣,比如說傳說中迎恆河水下凡的瓦拉納西,是印度教教徒朝聖的印度之光。
每天都有數萬的印度教徒到恆河沐浴和舉行宗教儀禮。恆河兩岸那些著名的聖城,比如瓦拉納西、安拉阿巴德、赫爾德瓦爾都有大量的宗教場合和聖地。
這些宗教場合和聖地永遠都擠滿了人,人們認為恆河水可以延年益壽,到恆河沐浴可以洗掉一生的罪過。在恆河岸邊壽終正寢,或火葬、水葬者,來世將享福無窮。
為此印度每年都有許多人從全國各地到恆河沐浴,沐浴者還用器皿運恆河水回家鄉珍藏,喝水吃飯時滴入一點。
可能是因為恆河特殊的環境,也可能是這條河流真的有神靈庇佑,所以整條河流呈現出了一種非常強的強的自我清潔的能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英國人統治印度的時候東印度公司的高階職員們就非常喜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恆河水。
除此之外,那些遠洋船隻也喜歡使用恆河水,因為他們發現恆河水的保質期的確要比普通的河水更長一些。
不過隨著工業時代的降臨以及印度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印度人口快速增多的現代,恆河淨化能力再也比不上汙染的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