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裡琳琅滿目的武器看上去給人的感覺非常不錯,可惜這些不同風格的武器在價值上卻很一般,這主要是因為那些東西的產量實在是有些太大了。
好在這些收穫並不是最後的收穫,當他們開啟最後一個箱子的時候,他們發現這次的探索工作絕對稱得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險工作。
甚至可以說之前找到的所有東西東西相比就完全沒有可比的價值性,因為最後一個武器箱子裡裝的是著名的馬來克力士劍。
得益於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某個射擊遊戲,造型奇特的馬來克力士劍,一度在網上與大馬士革刀、日本刀一起,並列為“世界三大名刀”。
當然隨之傳播的類似於荷蘭殖民者們使用的的火槍鋼管經常被馬來刀噼斷,刀刃十分鋒利輕輕推送即可刺入人身。有的刃上甚至有有毒,一劃破面板就會危及生命等傳言。
但實際上如果仔細追索這些傳言話,會發現這些傳言實際上從幾百年前荷蘭人入侵印尼群島時候就已經出現,裡面摻雜著那些歐洲人對蠻荒的各種臆想。
所以當時的歐洲人對於對於南洋群島理解是極端片面的,而這種片面化的理解自然就包括了對於克力士劍情況的歪曲。
真正的歷史上馬來克士劍指的是自菲律賓至印度一帶古代生產的一種劍,雖然帶有馬來一詞,但實際上不止馬來群島地區,也並不單指馬來西亞一國,而是包括了爪哇、蘇門答臘、巴厘等諸島。
早期人們對馬來克力士並不在意,直到西方人與馬來人發生過多次戰爭之後,才發現馬來克力士這種武器,馬來克力士也因此聲名大噪。
比如說荷蘭著名繪畫大師倫勃朗於1636年創作的《參孫被弄瞎眼睛油畫中,非利士人插入參孫的眼睛內的那把劍的樣子就是克力士短劍的樣子。
同時在馬來兵器當中,最優良、最具特色的非克力士劍莫屬,其外形十分獨特,最突出特徵有兩點,一是劍身底部突然變寬,二是劍柄和劍身相接處很細,連線的也不十分牢固。
這主要是因為克力士劍一劍三用,首先是一件兵器,其次是個人配飾物,第三還作為祭祀時避邪的儀杖。
對於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克力士並不單單只是一把劍,他們認為每把克力士都是有“靈性”的,並且都具有魔力。這種魔力是製造它的“邦臺”,即專家在鍛造時注入的。
但是隻有劍的主人能夠使這種魔力發揮作用。傳說將克力士劍一指就可以殺人,還有人相信用克力士劍刺入人的影子或者腳印也可以把人殺死。
甚至當主人有危險時這種克力士劍會在鞘中發出“格格”的聲響以作警示,並自己飛出鞘外替主人去戰鬥。
當然了,這些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可是在數百年的反覆傳說之中為克力士劍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不過這並不代表克力士劍這是一種浪得虛名的武器,但單看實際的製作技術,克力士劍也的確是一件真正的利器。
早期的克力士劍全部採用天外墜落的隕鐵打造而成。之所以使用隕鐵,一方面是因為馬來群島上方便開採的鐵礦貧乏,並且當時馬來人的冶鐵技術水平不高。
另一方面是因為隕鐵中含鎳,可以增強劍身的堅韌性而不易折斷,可以用較低的技術水平製造出優秀的劍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