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生活在這一代的遊牧民族,納巴泰人展示出了自己極強的建築天才,修建起了整座城市與這座宏偉的聖殿。
這座依山而建的建築可謂是精巧至極,建築本身屬於希臘式風格。外表看分上下兩層,高達40米,下層有六根巨大的科林斯柱,中間的大門就高8米。
建築立面的上下層石柱之間原本都雕有各種各樣的神像,但是幾乎都在羅馬末期宗教轉變的時代被認為是異教徒的神像而被摧毀。
直到今天,在這座建築大門的兩邊當年那群破壞者們留下用於踏腳的臺階,甚至在最早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那些臺階是修建者留下的。
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古代的納巴泰人實際上是從上往下建造這座巨大神殿的,實際上古代大部分的摩崖石刻都是利用這種修建方法。
而這種說法也在某一個沒有完成的墳墓那裡得到了證實,從這處未完成的墳墓中能夠看出古代的納巴泰人會在岩石上鑿出一座天然的平臺把平臺當做操作面,然後進行施工。
也就是說正常的建築往往都是先打好地基,然後然後由下往上壘,但是這座神殿卻是從上而下,由岩石中一點點鑿刻出來的。
開始的時候,他們先會順著顏面挖掘鑿出第一座施工平臺。接著從這往下作業。鑿去天然粗糙的表面形成一塊光滑的施工面。
從本地的學者拿出的那些遺蹟附近的照片來看,神殿的側面和上方有一條小路崎嶇的小路,上邊開鑿有臺階,這應該就是當年修建神殿的時候留下的遺蹟。
而從施工現場留下的痕跡可以推斷出這些古人們會先用十字鎬徹底的開鑿出一個平面,然後再用錘子和鑿子一點點的刻出這座建築。
“想來整個建造過程應該宛如放下了一大塊石造的布簾,露出幕後隱藏傑作。”站在神殿門前想象著古人傑出工作,梁恩感慨萬千。
而納巴泰人更睿智的一點在於處理神殿修築過程中產生的石頭被用於城市的建設,也就是說,這裡不但是一座工地,同時還是一座採石場。
除了修建方式以外,這座神殿修建的位置也很關鍵:它直接面對城市的入口,一條被稱作蛇道的峽谷的盡頭。
要知道這條峽谷形成和水流有關,雖然整個地區都屬於乾旱少雨的戈壁,但因為並不在遠離海洋的內陸,所以總會有一些突如其來的暴雨,而這條被稱作蛇道的峽谷就是暴雨沖刷形成的。
不過因為一系列的隧道和堤壩,他們能夠保證那些洪水並不是一路往西直接衝向神殿,而是引導著向北進入城市的儲水系統。
或者說整座城市之所以選址在這裡正是因為它處在盆地的最低點,能夠將四面八方的水全部聚集在城市中,為城市提供清潔水源。
根據資料來看,佩特拉方圓15英里內所有的泉水都被開採,並和雨水一起被蒐集到對城內兩百多個蓄水池中,讓這座城市能夠擁有5萬居民。
出示了隨身攜帶的證件之後。梁恩他們兩個人走進了卡茲尼神殿不允許遊客進入的建築內部,不過跟想象中不同的是,這裡面不但是空的,而且非常狹小。
“這裡不像一個神殿。”看著沒有任何裝飾的神殿內部,貞德用疑惑的語氣說到,因為這裡和她見過的任何一個神殿都不一樣。“和外邊相比,這裡太簡單了。”
“我和你的想相反,這裡就是納巴泰人的神殿。”梁恩伸出一根食指指著這個空蕩蕩的空間說道。“只不過他們供奉的東西和我們想象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