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尋寶從英倫開始> 788 倉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788 倉庫 (2 / 2)

“這應該是來自於華夏的文物。”大致看了一下上邊的文字後梁恩說道,接著又撬開了邊上一個和這個箱子上一樣寫著阿拉伯數字14的箱子。

果然,另外半截石碑就靜靜的躺在這個箱子裡,而這種做法說明了這些箱子應該來自於某個博物館,因為只有這種專業的地方才會把這些東西放的如此有規律。

大致目測了一下後,梁恩發現如果這兩節斷碑拼在一起大概有1m85,也就是和他本人差不多高,寬度則在80cm左右, 屬於比較常見的石碑尺寸。

而更精確的統計之後,他發現這個塊石碑上總共刻有共22行,每行47字, 計1034字的漢字。

“能看出這是什麼東西嗎?”貞德在邊上幫梁恩打著光然後問到,雖然他現在中文基本上能做到日常的交流,但僅限於口語,至於漢字則幾乎沒有認識多少。

“當然可以,甚至可以說只要是受過一定教育的華夏人都能把這塊碑看個八九不離十。”梁恩一邊看著碑上的文字一邊說道。

和歐洲那些國家的語言不同,華夏的漢字在數千年的時間中變化並沒有那麼誇張,而古代漢語的語序等等和今天的現代漢語也有一定的順延性。

這也是對於華夏人而言非常友好的一點,至少在研究自己先祖文化的時候要比那些倒黴的歐洲人方便的多。

因此簡單的閱讀之後,梁恩確定這塊石碑雕刻於北梁的國王沮渠安周繼位的第二年(即公元445年),由北涼的中書郎夏侯粲撰寫碑文但是。

至於碑文的內容主要是盛讚北涼國君沮渠安周篤信佛教的事蹟以及在高昌建立佛寺的功德,屬於當時佛教寺廟中比較普遍的一種石碑。

更吸引的人的是石碑上的字型,眾所周知我說到華夏書法的話,魏碑就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部分。

而這塊石碑上邊雕刻的字型為隸書,但已具備楷書的韻味,主要使用方筆,橫筆兩端多呈銳角並向上翹起,筆畫挺拔,鋒芒畢露,穩健中具有活潑氣息,體現了魏碑的風格。

所以這塊已經斷成了兩節的石碑顯然不太可能是一件籍籍無名的文物,可惜的是梁恩搜尋了自己腦海裡的知識後,發現自己並不認識這到底是什麼。

這的確讓人有些尷尬,好在現在是網路時代,所以爬出了這個地窖藉助身上的裝置輸入碑文的內容後,他終於明白了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北涼沮渠安周造像佛寺碑,與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一起成為了僅有的兩塊北涼時代雕刻的石碑。

而根據記載,這塊石碑清代光緒年間於tlf高昌古城出土,1903年被德國探險家格倫威德爾率領的tlf探險隊偷盜到德國柏林。

等這個文物大盜回國後,他就把這些東西賣給了博物館,之後收藏於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前身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

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塊石碑失蹤了,很多人認為它是關於進攻的炮火,但是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件事情。

7017k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