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想要解開一個秘密的辦法非常簡單,但是在沒找到正確的思路之前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根據現在的資料梁恩他們成功的找到了那把關鍵的鑰匙。
按照公開的資料來看,這個名叫漢斯的人一直在德累斯頓的一間機械加工廠當倉庫保管員一直到退休,生活整體上看上去當時無數的工人沒有太大的區別。
根據記錄,他並沒有結婚,也沒有親人。考慮之前那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的傷亡比例以及漢斯本人的情況,這並不是一件那麼奇怪的事情。
但是在現在在梁恩和貞德的眼中, 對方這麼做的另外一種可能是希望能夠避免自己的秘密被發現,畢竟多一個人就多一份暴露的風險。
“看看這個,他並不只有市區的一個房產。”把所有的線索聚集在一起之後,梁恩很快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東西,那就是他在厄爾士山脈某個地方有一間度假小屋。
這實際上是蘇聯時代的一種習慣,那些城市的居民們往往在鄉下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度假小屋,他們可以在那裡休息放鬆, 順便種植一些蔬菜。
所以冷戰時期的東德也模仿了蘇聯採取了這種休養制度,不過考慮到安全問題, 東德並沒有開放和西德之間的山區,而只是開放了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邊界線厄爾士山脈。
厄爾士山脈位於捷克西北部與德國的交界處,由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150千米,寬約40千米,算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天然分界線。
該山脈的德語名稱為erzgebirge,捷克語名稱為krunehory英語名稱為oremountains,直譯過來都是礦山。該山脈的德國一側,地勢較為平緩,但捷克一側相當陡峭。
厄爾士山脈的名稱與其歷史地位極為相符,早在公元前的青銅器時代,這裡就是青銅器鑄造重要輔料“錫”的開採和冶煉中心。
當該地區被納入到羅馬帝國版圖之後,更是成為羅馬帝國重要的礦業中心之一。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衰落,歐洲大陸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逐漸荒蕪,厄爾士山脈的礦業中心地位逐漸下降。
當歐洲進入到諸侯割據的中世紀之後,新的礦業中心已經轉移到歐洲西北部大不列顛島西南角,相對安定的德文郡和康沃爾郡了,厄爾士山脈的採礦業暫時的沉寂下來。
1168年, 厄爾士山脈北段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銀礦,該地區得以再一次繁榮,此後不久,建立不久的波西米亞王國在厄爾士山脈南麓也發現了錫礦。
15世紀,厄爾士山脈發現了儲量更為豐富的礦床,一系列的新興市鎮被建立起來,以厄爾士山脈為界。
隔山而治的薩克森選侯國和波西米亞王國依託於礦業和鑄幣廠,逐漸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之中極為富庶的邦國。
可惜的是平靜的日子時間並不算長,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爆發大規模內戰並捲入了周邊區域諸多歐洲列強,三十年戰爭爆發。
慘烈的戰爭造成神聖羅馬帝國經濟大規模的衰退,至戰爭結束,厄爾士山脈的礦業活動幾乎完全被摧毀,這片中歐地區的礦業中心再一次的被荒廢,並一直未能恢復元氣。
尤其是在德國統一以後經濟迅速由原來的副本位轉向了金本位,這就導致了厄爾士山地區的銀礦開始大規模破產。
除此之外,漫長的挖掘,讓礦洞越挖越深, 排水和挖掘費用自然也越來越高。以至於1913年這個歐洲古老的銀礦產區關閉了最後的銀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