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如同宮殿一樣的大宅中休息了一天之後,第二天他們幾個人乘坐著大象向著山林方向走了過去。這次大象並不只帶著打獵用的物資,還帶著梁恩所需的挖掘物資。
“你在想什麼?”看著盯著大象若有所思的梁恩,貞德湊過來小聲地問道。“我看你今天出發的時候就好像心裡面有事情。”
“是的,我的確在想一些東西。”被貞德這麼一說之後,梁恩轉過頭對她笑了一下然後說道,“我在想一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那些英國殖民者們騎著這樣的大象出門獵虎的樣子。”
一百多年前酷愛狩獵的英國貴族在殖民地也不忘擴大自己的“狩獵領土”,從本土的獵狐文化到印度殖民地的獵虎熱潮,英國人將狩獵玩樂的狂熱展現給了全世界。
近200年的印度殖民史中,英國人不僅為印度這片土地帶來西方的現代文明,也釋放著強國的享樂與血腥。
在落後卻新鮮的領土上,英國殖民者很快發現了當地的娛樂趣味——狩獵。十九世紀後期,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最流行的消遣之一就是狩獵當地雄壯的野生動物,尤其是孟加拉虎。
這最早是印度人一種傳統的消遣活動,但是英國人把這種活動變成了一種對印度本地那些猛獸們的大規模滅絕。
為了彰顯白人的力量與英國貴族的王權,尤其是對印度的統治。19世紀開始,英國人掀起了捕殺孟加拉虎的熱潮。
英國人來到相對落後的印度獵殺老虎,使用的不再是古老的弓箭長矛,而是威力強大的火槍。
那時的殺獵似乎也不再需要“英勇”,常常出現貴族“獵人”在幾十上百人的簇擁下,騎在大象背上手持火槍,毫無危險與刺激地進行射擊老虎的場景。
在這種“狩獵”方式下,一個“獵人”一天捕殺數只老虎也不稀奇,比如說1911年喬治五世駕臨印度,在為期11天的狩獵活動中共殺死39只孟加拉虎。
那個時候的英國紳士們,跑到古老神秘的殖民地印度旅遊如果不打上幾隻老虎,回到倫敦後拿不出一張手持獵槍和死老虎合影圖簡直是個恥辱,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去過印度。
由於捕殺老虎的活動越來越火爆,人們甚至一度為捕殺老虎設立賞金。印度當地人也參與到老虎的捕殺中,並把它當作賺錢的謀生方式。
這種獵虎之火久久不息,即便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業餘獵手、狩獵旅行社、專職獵人,甚至普通農牧民都仍參與獵虎活動。
毫無節制的殺虎遊戲與不斷高漲的虎製品熱潮致使印度的孟加拉虎數量驟減。1870至1970的短短100年間,孟加拉虎的數量就由4萬隻減少到2000只以下。
1971年,印度政府終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釋出了禁止捕殺老虎的禁令,當時的甘地總理倡導實施“保虎計劃”,劃定了9個國家公園為虎的特別保護區,後來又增加了14個。
這種情況下,印度的老虎總算是停止了繼續減少的趨勢,直到今天成為了世界上擁有老虎最多的國家。
而野豬的泛濫也和老虎缺少有著直接聯絡,對於野豬這種動物來說,在缺乏大型食肉動物作為天敵的情況下繁衍極快,以至於影響本地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