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尋寶從英倫開始> 537 鑽石加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37 鑽石加工 (1 / 2)

博物館之旅結束之後梁恩他們就沒有安排其他的出行計劃,而是直接回酒店了。按照之前的計劃,他們將會前往瓦爾瑪先生的鑽石加工廠看看,順便看看有沒有什麼靈感。

鑽石作為美麗的慾望物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公元一世紀,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說:“鑽石是最有價值的,不僅是寶石,而且是世界上特有的東西。”

雖然說現在一提起鑽石,人們就會想起南非,獅子山這種盛產鑽石的非洲國家,如果對這行有興趣的話,可能還會說出加拿大,俄羅斯或者是巴西這一類更新的產地。

但是最古老的鑽石來自於印度,從公元前800年到18世紀中期以前,印度一直是鑽石的唯一產地,也生產出類似於光明之山這樣著名的大鑽石。

古印度人把鑽石顏色分為四個等級,按照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進行命名:無色的鑽石稱作“婆羅門”;淺紅色的鑽石稱作“剎帝利”;淺綠色的鑽石稱作“吠舍”;灰色的鑽石稱作“首陀羅”。

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印度文獻中已有關於鑽石的描述和記載,考古研究發現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用鑽石作為工具,對其它寶石的珠子進行雕琢。

和古代的絲綢之路一樣,印度也有一條連線印度和西方世界的貿易之路,在歷史學家研究中被稱為鑽石之路。

鑽石之路實際上由兩條路線組成,一為陸路,從印度經現今的兩伊、土耳其抵羅馬;二為水路,跨印度洋,經麥加從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達羅馬。

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的鑽石,即是透過這兩條“鑽石之路”從印度運來,只不過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這條道路最後指向的目的地變成了波斯。

不過印度鑽石礦最大的問題在於產量太小,哪怕在17世紀高峰時年產量大約為510萬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達到寶石級。

此後鑽石產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間,每年從印度運至歐洲的鑽石只有20005000克拉,這嚴重打擊了歐洲的鑽石產業。

不過在1730年的時候巴西發現了鑽石,並在19世紀50年代達到頂峰,年產量30萬克拉以上,直到1880年下降到5000克拉。

但也就在這個時候,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鑽石產地非洲產地被發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光是金伯利城附近的鑽石礦年產量就高達2000~3000萬克拉。

從那以後,鑽石不再成為王公貴族獨享的奢侈品,而是走入了千家萬戶,不過在這個時代之中,印度在鑽石產業中仍然是重要的一環。

如今很多人購買、佩戴鑽石的人都不去想這樣一個問題:非洲礦工挖毛鑽,全世界有錢人買鑽石,這其中的加工環節是誰完成呢?答案就是印度!

如今印度西部港口城市蘇拉特和孟買已經成為全球鑽石加工中心,最極端的年份甚至能佔到全球鑽石加工份額的92%。

雖然這幾年華夏也逐漸開展了這方面的業務,但是因為人工費用的緣故份額一直擴大不了太多,印度仍然牢牢佔據了全球鑽石加工份額第一的寶座。

現在世界上有四大鑽石加工中心,小顆粒鑽石加工中心——印度蘇拉特、孟買;大顆粒鑽石加工中心——美國紐約;精湛鑽石加工城——比利時安特衛普;精緻小件鑽石加工中心——以色列特拉維夫。

因為整體情況上印度加工的鑽石較其他地方的切工效果相差,所以加工的主要以小鑽為主,面對的消費者也都是普通的消費者。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