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遺址的整體進一步勘探中,梁恩他們證明了這裡並不只有神廟而是有一整個人類聚居城邦的遺址。
除規模龐大的神廟建築群外,整個遺蹟及其周邊村落遺址附近遙感偵測還發現有大規模的水利與灌溉網路,包括運河、水渠、堤壩、堰、水庫、蓄水池等。
從村鎮和城市遺址分佈上看,這時期人們在水源上已經不再完全依賴自然支流,而開始依靠用水壩攔截的、直而長的人工水渠來保證用水。
有沒有大型的公共建築工程歷來被視為城邦與和聚落的重要區別之一,因為大型的公共建築工程(比如這處遺蹟的的神廟建築群和灌溉系統)的建造和維護需要組織大量非農業勞力者進行強制勞動。
而要存在大批非農業勞力只有在農產品擁有足夠剩餘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且只有政府部門才能組織徵召勞工從事這樣大規模的建設活動。
以神廟為例,遺蹟中的神廟帶有很明顯的蘇美爾風格:神廟建在多層塔形的高臺基上,用巨石壘砌成層層梯道,形成宏偉壯觀的塔式建築。
這種類似金字塔的階梯形神廟建築被稱為“吉庫拉塔”。在烏爾,巴比倫,迦勒底地區的遺蹟中屢屢被發現,其中最有名的史烏爾著名的月神廟。
而以現在遺蹟中被命名為大塔廟的神廟來看, 這座大約在公元前 3200 年建造完成的烏魯克大塔廟就是塔廟的典型代表。
大塔廟最下層有四層土臺,分別塗上黑(代表冥界)、紅(代表人間)、青(代表天堂)、白(代表太陽)四種顏色, 每層都繪製奇花異草。
最上層是神廟祭室,塔廟的頂部則是神廟祭司夜觀天象的天文臺。同時也有讓神靈進入人間享受祭祀的意思。
根據梁恩他們的討論與推測,以當時的生產力修建這座神廟大概需要1500名工人每天工作10小時,連續工作5年才能完成。
除宏偉的大塔廟外,遺蹟神廟區其他宮殿也是如此,比如鑲錐宮用當地珍貴的石灰石建成,面積達 2900平方米,廳柱廊寬30米,由兩排直徑達2.62米的柱子拱立。
廊柱和雙側樓梯採用最早的馬賽克鑲嵌技術,以彩色的寶石、貝殼、銅片和陶器鑲嵌成精美的馬賽克圖案,讓建築在陽光下更耀眼。
雖然這裡的馬賽克只是簡單的三角形圖案,但是在那個年代想要建造這樣的建築所耗費的精力和物資不亞於今天的航天計劃。
毫無疑問,建造如此宏偉華麗的神廟建築群是為了強化信仰,讓當時的人造成這樣的感覺, 如此龐大的建築物不是人類能建造的,肯定是神明建造的。
從其他地區發現的蘇美爾史詩中也一直強調這點,比如反覆描述城中神廟是從天而降、神靈所建,從而鞏固蘇美爾祭司階層的神權統治。
就在考古隊主要力量勘測整座遺蹟整體的時候, 梁恩他們也和幾個小隊展開了更深入的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就是選擇一個地點進行挖掘。
在之前的選擇中,梁恩,貞德以及那位阿齊茲王子選定了那個被他們命名為白色神廟遺蹟作為自己的挖掘目標,這座神廟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有一道白色的牆壁。
這個地點是梁恩選的,因為對於阿齊茲王子來說,他知道自己在這方面水平幾乎為零,考慮到自己目標只是刷聲望而已,所以他在這方面選擇完全聽梁恩這個專業人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