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爾尼這座城市始建於12世紀,14世紀加入了瑞士聯邦,18世紀大概形成了目前的格局。城市分為老城和新城。
老城部分,大致是阿勒河圍成的一座u型半島形式,靠幾座大橋和外界連線。這條阿勒河就在伯爾尼附近發源,流經圖恩湖和布里恩茨湖,最後注入萊茵河。
雖然說伯爾尼的古城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但是這條主街和歐洲很多城市的中心步行街沒有太大的區別,兩旁是老建築,馬路是石磚漫地,路中間不時有些噴泉、雕塑之類。
特色是兩邊的建築第一層設有拱廊,這就為避雨提供了方便,同時愛因斯坦的故居也在這裡,他1905年就是在這裡寫出了相對論,如今這裡也是個紀念館。
接近大街西頭的位置,有一座鐘樓,符合瑞士的特色,大鐘的色彩比較顯眼,是這條街最醒目的建築,不過比起梁恩在布拉格看見的天文鐘還是差了些。
這點上有些出乎梁恩的意料,畢竟相對於捷克,瑞士才是鐘錶的故鄉。所以這個地方的鐘樓不如瑞士的鐘樓還是讓人有些小吃驚的。
不過仔細想一下後又發現這的確合理,因為在兩處鐘樓建設的文藝復興時代,而那個時代中被稱作波西米亞的捷克的確要比瑞士有錢的多。
當時的捷克擁有著銀礦和鹽礦,同時又處在歐洲的中央,且交通便捷。因此自然有錢建造一臺華麗的座鐘。
相反,那個時候瑞士屬於標準的要啥啥沒有:雖然是山地,但是除了石頭以外沒有多少的礦石,反而因為崎嶇的道路讓它的地理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
同時也因為是山地的緣故,這個地區的農業僅限於少數處在河谷地帶的農田以及山坡上的牧場,甚至在有些時候都無法餵飽全國的老百姓。
實際上直到今天,這個國家的食物主要還是靠進口而不是自己生產,只隨著科技的進步,他們能夠靠著工業養活自己了。
但在此之前這裡有價值的只有人。這也就是為什麼瑞士人在世紀晚期以及文藝復興時代拳頭產品是勞務輸出,也就是當時非常著名瑞士僱傭軍。
畢竟對他們來說,這個這片貧瘠的土地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供貿易的產出。也只有這些勇敢且紀律性極強的山民們能夠為這個國家獲取利益了。
於是在數百年的時間中,這個國家的僱傭軍馳騁在歐洲的戰場上,甚在教皇國服役的瑞士僱傭軍靠189人保護著教皇從神聖羅馬帝國34000人包圍中中殺出重圍。
雖然場戰鬥中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是分散在羅馬搶劫,並沒有集中攻擊,同時這支僱傭軍也只有40人倖存了下來,但是也為瑞士僱傭軍打出了名聲。
除此之外,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軍隊幾乎全部都倒戈的時候,那些瑞士衛隊以全軍戰死作為代價再一次證明了他們對於合約的忠誠。
直到今天,最後的瑞士僱傭軍仍然在教皇國服役,而數百年的歷史也證明了他們在歷史上的赫赫威名。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