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尋寶從英倫開始> 714 吳哥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714 吳哥窟 (2 / 2)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改為佛寺。

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

可惜的是沒有永恆不滅的王朝,公元1431年,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

“他們為什麼要廢棄這座城市?”聽梁恩簡單的介紹完吳哥窟的歷史之後,貞德皺起了眉頭,“畢竟這座城市邊上就是洞裡薩湖,而城市的基礎哪怕毀壞重建也不難。”

“但問題是,隨著暹羅崛起,這座城市距離邊界線實在太近了,周圍又是一片平原無險可守。”梁恩看著面前隱匿在雨林中的城市說道。

“所以對於當時的真臘人來說,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吸引敵人的靶子,因此放棄這座城市去更安全的南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雖然說把首都放在一個距離邊境線不遠的地方可以說是天子守國門,聽上去很提氣,但實際上情況並不如此。

特別是在古代的時候,首都放在距離敵人很近的地方時,光是大量的軍隊以及相對應的補給對任何一個農業時代的國家來說就足以對一個國家經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了。

有人可能拿華夏明朝時朱棣更改首都說事,但實際上當時他把首都北遷為了作為北伐的出發點與物資補給中心。

所以這位皇帝遷都的時候,整個北方草原都屬於明朝的土地,新首都算不上邊境線,只不過後來皇帝不行,被人把邊界線壓縮到了長城一線後被動的變成了天子守國門。

不過東南亞國家和華夏不同的是,這些國家沒有因為儒學導致的歷史包袱,同樣因為有熱帶地區的傳統習慣,所以放棄首都並不是一件多麼嚴重的問題。

在意識到首都徹底地暴露在正在崛起的泰國人兵鋒下後,當時的高棉人才把首都遷移到了更安全南方。

至於遷移走了首都為什麼選擇直接廢棄城市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東南亞熱帶叢林地區整體上可以說是地廣人稀的地方,土地多而人口少。

所以隨著吳哥窟首都職能的喪失,大量人口也隨之遷移到了新的首都,這種情況自然也無法維持原來城市的運營了。

這裡最著名的例子是君士坦丁堡,在東羅馬帝國最後的時刻,這座城市哪怕擁有這整個歐洲數一數二的城防體系,但因為守衛力量不足緣故沒有守住城市。

不過想想也是,至少在冷兵器防禦戰中如果守軍連城牆都站不滿的話的確不需要考慮接下來的事情。

因此,哪怕當年吳哥窟在經歷了戰火之後整座城市的基礎設施還大部分保持完好,真臘人也只能選擇放棄整座城市,避免成為反覆劫掠的目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