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梁恩按部就班的翻譯那個竹簡上的內容到第三天的時候,他發現一支竹簡上邊用硃砂寫著兩個兩個文字,而翻譯出的內容讓他瞪大了眼睛。
“檮杌!”看著翻譯出的這兩個字,梁恩臉上露出了震驚的神色,因為在他的印象中,這是一本已經失蹤的史書,甚至在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個書名。
根據《孟子·離婁下》說法:“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也就是說,和現存的魯國史書《春秋》一樣,當時的各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史官記錄下歷史,而《檮杌》就是南方強國楚國的史書名稱。
至於這本書被稱作《檮杌》的原因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是說這裡的檮杌指的是上古四凶之一,認為楚國人用檮杌作為史書的名稱,是藉著檮杌的兇惡來警示壞人。
同時檮杌還有預知未來的本事,用這個名字作為史書的名字,也有借古知今的意思。
另一種說法則是按照《說文解字》上的解釋檮是斷開的木頭,杌是樹樁。兩個字連起來,就是斷開的樹樁。很明顯,檮杌有年輪的意思,代表了時間的流逝。
相對於上一種說法,這一種說法顯然更合理一些,至少在同類橫向比較之中,無論是檮杌還是春秋都指代了時間的流逝,也符合史書的性質。
對於這本書的身份梁恩之前翻譯的時候已經大概有了某種猜測,畢竟他從那些文字中找到了很多價值的史料價值的史料,如周代設立“三監“、“共和執政“的確切含義、周平王東遷、秦人的源流等。
不過作為那個年代敢公開喊出“我蠻夷也。”的楚國,那個位於禮樂文化區邊緣的國家在歷史的記錄中也體現出了與眾不同的一面。
比如說他沒有儒家那種為尊者隱的習慣,所以在對於歷史的記錄方面而中原的大部分記錄都有所區別,尤其是在記錄歷史事件的角度上這一點尤為突出。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記錄西周末年平王東遷歷史的時候,就直截了當的指出當時周幽王的弟弟周攜王才是正統。
竹簡上的記載中最前邊的一段和現代史書一致,那就是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廢賢德的王后申後及申後所生太子宜臼,廢長立幼,改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申後及太子宜臼因此被迫出奔至申國,直到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聯合繒國及犬戎進攻鎬京,野蠻的犬戎大肆殺掠,殺死周幽王劫掠鎬京而去。
而接下來的記載就和現存歷史有所區別了,按照竹簡上的記載,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
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
如果聯絡前後文內容的話,就會發現在公元750年,周平王勾結魯國、晉國,許國、申國、犬戎襲擊周室。
而姬姓大諸侯晉國,魯國之所以會站在並不是正統的平王這邊,是為了削弱周室實力,需要一位不得人心的、易於控制的周王。
也就是說,竹簡上記載了申侯繒侯許文公等立宜臼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貴族立餘臣為攜王。攜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與周室為敵的申國為立,所以說周攜王才是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