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之戰中,神聖羅馬帝國一方的援軍集結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畢竟這是來自於多個勢力的援軍,如果不事先做好協調的話根本就無法投入戰場。
好在因為這些位於奧斯曼軍隊附近的援軍吸引了對方的注意力,所以對方停止了對維也納的攻擊,讓維也納城內的守軍有了喘息的機會。
雖然在這段準備時間中,奧斯曼人依仗著己方人多優勢發動了多次攻擊,不但一次準備了十個爆破點,甚至把最精銳的新軍部隊也派到了前線,試圖在援軍抵達前攻陷維也納。
但這些所有的計劃都失敗了,因為援軍的到來而士氣大振的守衛者們成功的將奧斯曼人所有的進攻全部都打了回去。
可能因為手中軍隊的人數比援軍和守軍加起來還要多的緣故,所以奧斯曼的指揮官在最終決戰前做出一個致命的決定:
將部隊分為兩部分,讓包括新軍在內的精銳部隊去攻城,而將騎兵混合新趕來的預備隊撤回營地進行防守。
不過這種兩邊都想佔便宜的做法導致了兩邊都無法顧及,城市的守軍因為感覺到了火炮密度的下降而士氣大振,而防守則因為人數不夠顯得捉襟見肘。
這種情況下,奧斯曼帝國軍只能維持一條漫長但縱深極淺的防線,且考慮到城市的西邊和南邊有著崎嶇的地形,奧斯曼人未修築任何工事,連基本的反騎兵木柵欄都懶得安放。
結果在9月11日的夜間,索別斯基帶著波蘭軍隊抵達了位於城市南部的卡倫山山脊線,並和位於北方的德意志聯軍同時做好準備。
第二天一早,德意志軍隊首先發起了進攻,奧斯曼人認為援軍會在密佈的防禦工事中逐漸被削弱,但是沒有想到薩克森炮兵居然勇猛的拖著大炮抵近射擊。
這些近距離的炮火徹底打崩了幾個支撐點的奧斯曼帝國守軍,並迫使帝國的指揮官大維齊率領身邊的近衛軍團投入戰鬥維持戰線。結果一直到早上11點戰線還一直僵持在那裡。
雖然德意志軍隊逐漸拔掉了一個個奧斯曼人的據點,但距離維也納城區看上去還是有著漫長的距離。
但因為德意志人的奮戰,奧斯曼的機動部隊全部被調動到了北方並被死死地拖住,所以下午1點當波蘭軍隊越過山脊發動進攻的時候正好打在了奧斯曼軍隊薄弱的連線點上。
這種突然的進攻徹底打亂了奧斯曼人的行動,所以在下午4點的時候波蘭人已經突破了幾層防禦陣線並來到了奧斯曼人大營的邊上。
也就在這個時候,索別斯基國王派出了一個連隊的翼騎兵作為敢死隊單獨出擊去試探奧斯曼人大營的虛實,為之後的進攻做出準備。
雖然明知很可能一去不返,但這些精銳騎士義無反顧,冒著彈雨,向土耳其大營發動了一次決死突擊。
他們以傳統的長矛為主要武器,在接近土耳其人一瞬間,才將長矛放低,然後奮力刺入敵人的胸膛或小腹,巨大的衝擊力有時候能一次刺穿兩名敵兵,讓奧斯曼人肝膽俱裂。
雖然這些翼騎兵們異常的勇猛,但由於雙方之間的力量相差過於懸殊,所以這隻隊伍最終返回人數不超過1/5。
而梁恩所獲得的這套馬具就是戰後打掃戰場時士兵們從找到的中隊長的坐騎身上取下來的,至於中隊長本人的遺體則在混亂之中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