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柏行擦擦嘴,把碗筷什麼的洗了洗,然後就準備洗漱之後上班去了。
《生化危機》的各項前期籌備工作還等著他呢。
而且這次方遠已經放權給他了,這不僅意味著他在劇組的權力變大,同時也意味著他需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電影拍好了,他作為導演自然是勞苦功高。
反之,要是電影沒拍好,那他也需要為此而負責。
不像上次拍《我是傳奇》時那樣,那時候他是導演,方遠是編劇加監製,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兩人合作完成的。
電影最終收穫了二十多億的總票房,已經是相當成功了。
但由於方遠的名氣比他大、地位比他高,所以外界當時雖然都在吹柏行是“涅槃歸來”,或者什麼“下一個方遠”之類的,但在所有人的心裡,卻都認為他更多是沾了方遠的光,才能拿到這樣的成績。
這就是合作的弊端,當柏行和方遠站在一起時,人們總是會下意識的將柏行忽略,然後把目光看向方遠。
當然了,《我是傳奇》能夠成功,絕對離不開方遠的付出,柏行只是將方遠的想法給落實了出來,所以人們的看法也不算有錯。
但誰也不想一直當陪襯吧,柏行當然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
合作有弊端,可也有好處。
有句話說“天塌下來也是個子高的人先頂”,放在這裡也是一樣。
方遠參與了電影的全程,萬一《我是傳奇》失敗了,他當然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而且他的名氣那麼大,有他在前邊頂著,柏行承受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如果說《我是傳奇》是方遠和柏行合作,那《生化危機》就是柏行一個人單幹了。
合作的好處倒過來說,就是單幹的弊端,合作的弊端倒過來說,就是單幹的好處。
《生化危機》拍得好,柏行就是大功臣,人們的目光都會集中到他身上。
但要沒拍好,這次可沒有方遠給他分擔壓力了,失敗的主要責任自然也是他的。
所以這部電影對柏行來說,就是風險和機遇並存。
他已經打起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神,爭取盡全力把電影給拍好。
這些天裡,除了必要的休息時間外,他基本上全身心都撲在電影的籌備工作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