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機,方遠先去把剛才沒刷完的牙重新刷了一遍,然後才開始在網上搜尋起谷峰說的那篇影評。
找到原文後,方遠仔細看了一遍,前面一大堆都沒啥,只是在誇自己的電影,主要是最後一段,這個叫謝林的影評人有點指責金牛獎評選方式不公正的意味。
點開自己的微博,果然,底下的評論都炸開鍋了。
“金牛獎完全是看票房的,方導這樣的文藝片導演太吃虧了。”
“獎項只靠票房評選,完全不對電影做綜合考量,我看,金牛獎改叫商業電影獎好了。”
“就是,金牛獎上完全看不到文藝電影的影子,評委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評選方式。”
“電影界的最高獎項不該做個表率嗎?如果連金牛獎都不扶持文藝電影,長此以往,還有文藝電影生存的空間嗎?”
“文藝電影本來就在票房市場上不吃香,要是連獎項都沒有的話,別說發展,連生存都難了。”
“也不能這麼說吧,文藝片確實沒有商業片那麼好看啊,反正我是看不進去。”
“不管怎麼說,文藝電影確實有存在的必要,我覺得金牛獎不說要偏向文藝片,至少也要公平對待吧。”
其實在以前,多數電影獎項的評選都是對文藝電影倍加青睞,而商業電影最多拿幾個最佳特效、最佳音樂之類的小獎。但金牛獎不同,自創立之初,就是以商業電影為主,這也是它最開始飽受詬病的地方。
可是金牛獎不僅沒有在批評聲中衰落,反而越做越大,因為專注在商業電影上,所以每一屆都是話題、看點十足,關注度一直很高,沒過多少年就成長為電影界最具知名度的獎項了。
金牛獎辦得這麼紅火,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他的小獎項,於是,多數獎項的評選都在逐漸朝著商業電影傾斜。
並且隨著電影市場的擴大,商業電影的票房也是水漲船高,資本不斷湧入,每年拍的商業片簡直不計其數,而文藝電影本來就不掙錢,現在連獎都不好拿了,自然願意拍的人就更少了。
只不過文藝電影的受眾有限,所以這方面的爭論雖然一直都有,但聲勢一直不大。直到方遠的橫空出現,他拍的電影雖然不完全算是文藝片,但跟商業片更搭不上關係,所以電影圈內的人都預設把他歸類到文藝導演裡去了。
而他的兩部院線電影都是十幾億的國內票房,這是其他文藝片連想都不敢想的成績,方遠一個人的粉絲數量也基本等於其他文藝導演的總和了。
現在距離金牛獎提名儀式沒幾天了,謝林的一篇影評正好成為導火索,重新點燃了人們關於金牛獎評選方式的爭論。
方遠放下手機,有些苦惱,在這個問題上,他還真不好發聲,要不然很容易就把兩邊都得罪了。
不過就算自己不想說話,媒體肯定也會追著問,這幾天又正好是《返老還童》的宣傳期,自己要到各個城市做路演,到時候記者肯定會抓住這個問題不放。
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