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人中不乏好勇善鬥之輩,經常在地方惹出不小的亂子,趙匡胤的親信王仁贍就是其中翹楚。
朝廷為了社會穩定,也為了不浪費人力,乾脆就將這幫街溜子都召集起來,組建了殿前司散員軍專門安置這幫桀驁不馴之徒。
最懂街溜子的往往是街溜子,散員軍的指揮官通常也都是豪傑遊俠出身。
比如現任散員指揮使王彥升, 他本是蜀地人, 以生性好鬥、性格殘忍著稱,年輕時在蜀地犯了事, 仗著一身好劍法逃出蜀地,幾經輾轉逃竄至洛陽,又在洛陽闖出了名頭,常為洛陽權貴做一些見不得光的事,人送綽號“王劍兒”。
正逢禁軍擴軍,王彥升經人介紹投入禁軍,靠著驚人膂力在戰場上履立戰功,甚至有過數次在戰場上陣斬敵方武將的功勳。
最終混混出身的他憑藉軍功升為散員都指揮使,本官為刺史階,執掌散員軍四指揮共兩千兵馬。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與王彥升在洛陽結下過交情,兩家也稱得上是世交。
殿前司絕大部分軍隊都會隨趙匡胤出城,只留下了護衛皇宮的內殿直,以及不怎麼擅長戰陣的散員軍。
散員軍存在的主要意義是安置各地豪強,防止他們在地方上亂搞,上戰場是他們的次要任務,當然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他們也有可能會被派上戰場。
趙匡胤早在許州時就與王彥升有過深入交流。
在刺史官階上徘徊多年的王彥升當然想要更進幾步,開國功臣的功績正是他所需要的,故而與趙匡胤一拍即合,接下了刺殺的重任。
趙家搞出這麼大的陣仗,其目標不僅僅是李重進,還有李重進的一眾家屬,甚至還包括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韓通及其家屬。
光殺李重進一家趙匡胤覺得還不夠,韓通是有可能在李重進死後執掌大局的人,雖然他的聲望不足以服眾,但卻有可能成為一個意外。
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買賣當然要力求減少意外,趙匡胤給弟弟的命令是優先解決李重進及其家屬,若還有餘力則順手將韓通一家也滅掉。
“很好,此事就交給你和王仁贍了,務必要將李重進除掉......”趙匡胤的話音戛然而止。
趙匡義目光堅定,高聲道:“還請二哥請放心,我一定會將此事辦妥。”
在此次刺殺行動中,趙匡義負責統領全域性,王仁贍則負責臨場排程,趙匡胤能徹底信任的人不多,此等重任也只能交由年紀輕輕的自家三弟負責了。
趙匡胤聽著弟弟的大聲承諾,只是輕輕拍了拍弟弟的肩膀,沒再施加更多壓力,他害怕過多的壓力會將弟弟這尚顯單薄的背脊給壓垮。
此次兵變,趙家的成敗與否,並不在於趙匡胤能否攻破開封城,而是在於趙匡義的刺殺能否成功。
李重進不死,就趙匡胤手頭那倉促起兵的四萬兵馬如何能破城?
而只要李重進一死,失去主心骨的侍衛親軍司就將自亂陣腳,趙匡胤便可輕而易舉拿下開封,奪得皇位。
這些趙匡義都明白,他也知道壓在自己肩膀上的何等沉重的山巒,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訴苦,更不能畏縮,唯有迎難而上,方能為趙家開闢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