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郭榮的原計劃,只要消滅了契丹在幽雲的有生力量,他便可在契丹主力抵達之前從容地分兵多路,全取幽雲十六州。
屆時,周軍與契丹的地位會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反轉,周軍反而能成為據險而守的那方。
可蕭思溫完全不給郭榮戰略決戰的機會,他徹底洞察了郭榮的戰略意圖,選擇戰略龜縮、以退為進。
郭榮若是轉頭去拿蕭思溫丟下來的餌料——雄莫瀛三州,那蕭思溫便能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若是郭榮不管這三州,選擇以主力繼續北上強攻幽州,那蕭思溫也樂得背靠燕山來打一場防守戰。
蕭思溫手中有契丹在幽雲的全部主力,近兩萬的契丹精銳,據城而守他是一點也不慌,大不了還能繼續北退。
若是郭榮這兩條路都不選,而是按照原計劃分兵去取剩餘的十二州,那蕭思溫可就更高興了。
蕭思溫手中兩萬兵馬有一大半都是精銳的契丹騎兵,擁有在這個時代最為強大的機動性。
而周軍以步兵為主,若是兵力不佔優勢,那在寬闊的平原和高原上完全就是契丹鐵騎的玩具。
只要郭榮膽敢分兵攻城,蕭思溫不介意發揮騎兵的強大機動性,來一場騎兵屠殺步兵的經典教學。
就眼下之局面,無論郭榮怎麼選,似乎都是錯誤選項。
南下拿三州,那是給蕭思溫拖延時間的機會。
北上強攻幽州,在契丹主力毫髮無傷的情況下基本討不到好。
分兵去拿其餘十幾州,那就是送給契丹各個擊破的良機。
站在益津關城牆上,北望深藏雲霧中的茫茫燕山,郭榮迷茫了。
他終於明白,為何王樸生前會極力勸阻他北伐。
原來這一切都早已在王樸的預料之中。
但留給郭榮迷茫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現在他是全軍主帥,他不能迷茫彷徨,也不能踟躕不前,他必須儘快做出決斷。
進還是退?
打還是不打?
歷經四年帝位磨鍊,郭榮已經是一名成熟的帝王了,迎著一眾將領的目光,他沒有過多猶豫,很快就做出了決斷。
他選擇了最保險的那條路,也就是兵法中常說的中策。
南下攻取雄、莫、瀛三州。
果不其然,見周軍浩浩蕩蕩南下,這三州的漢人守將皆不戰而降。
在二月末,周軍出師才不過剛滿一個月,雄霸莫瀛四州就盡歸周朝所有。
那這四個州十七個縣的人口合起來有多少呢?不過一萬八千餘戶,尚不及河南地區人口最稀少的州,河北的衰落可見一斑。
在全取四州後,郭榮率領大軍進駐了雄州最北端的瓦喬關(今河北雄縣,往東一點就是雄安新區)。
此時,又一個難題擺在了郭榮面前:十萬大軍接下來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