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次用兵,皆源於王樸提出的《平邊策》。
按照平邊策,周朝對外用兵需先易後難,如今後蜀龜縮,南唐求和,接下來該攻取何處,似乎一目瞭然。
契丹。
郭榮的心思,王樸自是瞭然的,他開口道:“陛下,此時對契丹用兵,為時尚早。”
“我知道。”郭榮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他雖在高平擊敗過契丹與北漢的聯軍,但契丹那次只來了一萬騎,而且還全身而退了。
高平之戰後,郭榮進圍北漢國都太原城,又派重兵北上封堵契丹支援太原的要道。
契丹無法坐視附庸北漢被滅,起五萬大軍南下支援,並徹底擊潰了封堵要道的周軍。
那一役,周軍精銳禁軍折損近萬,華州節度使史彥超陣前戰死。
不得已,郭榮只能令包圍太原的李重進立刻倉皇撤退,僅有十四州之地的北漢這才能苟活至今。
郭榮輕視後蜀,不屑南唐,但他不敢對契丹有絲毫大意。
王樸一向求穩,徐徐說道:“契丹國主雖是睡王耶律璟,且國內混亂多年,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契丹國力仍然渾厚,不可輕敵。”
郭榮的視線在幽雲十六州轉悠了兩圈,最終還是落到了後蜀的位置上:“那就滅蜀。”
詩仙李太白曾感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每逢亂世,巴蜀這地方總能靠著地利整出來一個割據勢力,國號也大多為蜀。
說起這五代時期的蜀國,又分為前蜀後蜀。
前蜀起於唐末亡於後唐,後唐內亂後,時任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趁機割據蜀地,再建蜀國,時人稱之為後蜀。
不過孟知祥這個後蜀開國皇帝運氣不大好,在皇帝位置上才坐了114天就暴病而亡。
繼位的皇太子孟昶一開始還躬親國政,但承平日久後愈來愈懈怠。
如今這後蜀的朝政混亂,奸佞當道,一副亡國之相,正是攻取的好時機。
顯德元年時,郭榮曾派王景、韓通等人收復了後蜀侵佔的山前四州。
山前四州中的鳳州(今陝西鳳縣)乃是關中入漢中的咽喉要道,周朝若要發兵滅蜀,這入蜀的通道都是現成的。
很快,朝廷欲發兵滅蜀的訊息就在朝堂上蔓延開來。
這頓時引發了軒然小波。
沒錯,只引發了小小的波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