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觀彎下腰,將邸報仔細摺好:“相公英明,這李繼勳營中狎妓證據確鑿,為撫平軍心,朝廷必然要懲處他,可若是李繼勳被調離禁軍,郭榮在禁軍中的助力便會少上許多。”
受李重進影響,吳觀私底下也開始對當今天子直呼其名。
“真想瞧瞧郭榮小兒看到軍情時的表情。”說著,李重進拆開了三子遞來的密信。
看了兩眼,李重進微笑道:“慶哥兒想的倒有點多,範質明哲保身,哪敢摻和文武之爭?還說什麼文官勢力膨脹,嘿,沒這可能。”
在李重進看來,這周朝毫無疑問是武人的天下,文官,那就是替武官效命的附庸。
吳觀瞥了眼密信:“慶哥兒確實有些杞人憂天了。”
李重進將整封密信看罷,說道:“不過最近這江寧府竟然半點動靜也沒有,著實有些奇怪。”
吳觀猜測道:“可能是在謀劃更大規模的北上。”
“確有可能...”李重進略微思忖一番,心中打定主意,決定明日命令駐守濠州定遠縣的武行德在濠州,以及更東面的泗州境內打探一番,看看唐軍是否有繞道淮河下游,逆流西進的可能。
收攏思緒,李重進將密信遞給吳觀,吩咐道:“研墨,我要給張永德寫信。”
吳觀先是將密信與邸報分門別類放入櫃中,再迅速地研好墨汁。
李重進拿起毛筆,在白紙上寫了四個拳頭大小的字:速回壽州。
“速回壽州?”吳觀逐字逐句讀出,有些摸不著頭腦。
“我與張永德的仇怨,都是裝給郭榮看的,如今郭榮撕破臉皮,這仇怨也就沒有裝的必要了。”李重進將筆擱到筆架上:“要逼迫郭榮退讓,光有我可不行,張永德也得出份力氣。”
說罷,李重進起身:“待墨幹,就星夜給張永德送去,我還要去看會書。”
吳觀盯著紙上四個大字,暗自嘆息:這世道恐怕又要亂起來了,希望不會到造反的地步,周朝才不過六年吶......
......
朝廷邸報沿官道不斷向南遞送。
第二日黃昏,兩騎快馬在城門即將關閉之際,馳入滁州城。
馬崇祚正要放衙回家,恰逢邸報到達,便決定在衙門裡看過邸報再回去。
身為
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隨著造紙的發明和發展,東漢年間,我國用植物纖維造了紙,邸報已用紙來抄寫,從而使邸報得到進一步發展,更便於發行和傳遞。到了唐代,由於驛道的改善,邸報的傳送就更快了。
據歷史記載,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邸報
都曾在京師設“邸”,其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重在傳達朝政訊息,凡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釋出方式。
唐玄宗時公元713年到755年最早關於邸報的書面記載是孫譙的經緯集讀開元雜報。記載著某日京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等等,開元雜報只是孫譙自己加的稱呼,並不是官方正式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