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節度使王晏袒護十阿父,他底下的官員大多也是不敢吭聲。
當然也不乏勇敢的官吏暗中向朝廷彈劾王晏與十阿父,但因為這些彈劾多多少少有牽涉到柴守禮,都被郭榮留中不發。
這便是郭榮的無奈之處,一邊是生父柴守禮,一邊是洛陽幾十萬百姓。
偏袒生父有失王道,偏袒百姓則有失孝道。
兩頭都不可偏廢,也就兩頭都不敢偏袒。
不過郭榮並未因此而放棄,此番將武官王晏調離洛陽,換上文官竇儀,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打壓這幫權貴的囂張氣焰。
竇儀出身河北邊郡,與軍中權貴牽涉不深,且向來中正厚直,當能適當壓制這幫老不修。
範質抬手打斷李谷,徐徐說道:“李延慶此人身份特殊,出身武家,卻投身文官,觀其在滁州所為,似乎兼具武將之勇猛與文官之細膩,加之其父地位尊崇,或能配合竇儀稍解洛陽之危。”
洛陽光有竇儀一人肯定是不夠的,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範質調李延慶去洛陽,就是為了給竇儀找個幫手。
李延慶在滁州的作為皆被範質看在眼裡。
在範質看來,李延慶明法科出身,又能洞察叛黨陰謀,還親自領兵出擊,可謂智勇兼備。
且滁州在周朝佔領的七州中最為安定,想必這李延慶心懷仁德,雖是武家出身,應當不會與洛陽十阿父之流沆瀣一氣。
竟然是要拿李延慶去救急,範質這算盤倒是打得很精,可李家父子何等精明的人物,怎可能上他的當?而且範質當真奸詐,自己的親信張湜就拔擢入京身居要職,與他關係不密切的竇儀、李延慶就派去洛陽啃十阿父這塊硬骨頭...李谷心中思緒如雷,問道:“若是李延慶拒絕此差遣,又該如何?”
範質淡然道:“那也無妨,聖上執意調竇儀去西京,勢必會引發李重進、張永德等武將的不滿,我提拔李延慶為監察御史,能向李重進表明善意,即便李延慶不接受這個差遣,心意總歸是能送到的。”
郭榮冒著風險,將竇儀調去洛陽,極有可能引發文武之爭,範質卻不想摻和其中。
包括遼太祖耶律德光在內,範質一共為九位皇帝效力過,身處亂世的他,壓根就不相信皇權永恆的鬼扯。
在範質看來,皇室、皇位可以隨便更替,周朝變成後周也無所謂,但天下絕對不能亂,中原百姓絕對不能再度陷入顛沛流離。
維持百姓的基本安定,是範質的理念與追求,郭榮挑起文武之爭,極有可能引發動亂。
朝廷精銳這會都在李重進與張永德手裡,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範質不能坐視不管,穩住李重進與張永德方為上策。
就算李重進或者張永德真反了,乃至推翻了周朝,範質的心意總歸能到位,憑藉他在文官中的地位與影響力,新王朝的首相十有八九還是他範質的。
範質心中自懷傲氣:天下可以沒有郭榮,也可以沒有周朝,但不能缺他範質。
就像後晉、後漢,以及周朝不能缺少馮道一般。
李谷與範質相交多年,老友的心思一點便明,點了點頭:“原來如此,可區區一介監察御史,是否太過微不足道?”
“禮輕情意重,我會立刻給李重進手書一封。”範質雙手離開護欄,繼續朝前走:“李重進是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