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慶將兩份情報在父親面前攤開:“排頭這份,是壽州清淮節度使劉仁贍的生平履歷,接下來一份則是濠州監軍郭廷謂的生平履歷。
劉仁贍作為壽州節度使,自是壽州當仁不讓的守將,而郭廷謂雖然只是濠州監軍,但其父郭全義生前曾是濠州觀察使,在濠州守軍中頗具威望,目前正任濠州觀察使只是擺設,郭廷謂繼承其父之衣缽,才是濠州實際上的真正守將。”
“劉仁贍與郭廷謂麼?”李重進面色嚴肅地拿起兩份情報,仔細地閱讀起來。
按照李重進為郭榮制定的伐唐策略,周軍在戰爭中前期,最核心的戰術便是圍點打援,以消滅南唐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
而這圍點打援中的“點”,按照計劃共有兩個,正是壽州與濠州。
壽州是後世壽縣,濠州則是後世鳳陽縣,兩者皆是淮河南岸重要城池,也是南唐抵禦周朝的前沿陣地。
兩座城池歷經南唐多年修築,城牆高聳、精兵雲集、城防嚴密,可謂是固若金湯。
而在這壽州與濠州以南,便是南唐缺乏防備的淮南腹地,南唐將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壽州與濠州的城防營造中,自然不會再多花錢來維護南邊城池的城牆。
若是周朝能夠攻克壽州與濠州,那淮南其餘的十二州便可輕鬆拿下。
按照李重進的構想,周軍主力在渡過淮河後,就會以優勢兵力圍困壽州與濠州。
若是能一舉破城那自然最好,而若是城防牢固,周軍短時間內難以破城,那便採取圍點打援的方針,誘使南唐派軍隊救援這兩座城池,乘機在野戰中消滅南唐生力部隊。
孤城不可久守,只要南唐生力部隊被周軍成建制地大批消滅,攻破缺少援軍的壽州與濠州兩座堅城就只是時間問題。
而戰爭如果真走到了圍點打援這一步,那壽州與濠州的兩名守將,便是李重進在淮南之戰中最重要的敵人。
掌握兩人的生平,摸透兩人的用兵習慣,正是李重進目前最要緊的任務。
過了半晌,李重進緩緩放下手中情報:“光看履歷,能得到的有用情報還是不太夠,但總歸有所獲益。
這劉仁贍今年已是五十有六,從軍近四十年,輪換過數次節鎮,每到一地都能深得民心,其人又喜讀兵書,用兵十分沉穩,淮南之戰,此人也許最難對付。”
說罷,李重進又感嘆道:“而且這劉仁贍已故的父親也是濠州節度使,父子兩人接替為濠州守將共計三十餘載,城內必然將兵一心,這壽州城估計短時間內是破不了的,此次淮南之戰必然演變為你所說的圍點打援。”
南唐在邊疆重要節鎮內施行的是父死子替的政策,雖然風險極高,卻能夠最大限度地維持地方軍隊的戰鬥力。
而中原王朝早在前前代的後晉時期,就基本取締了地方節鎮父死子替的習慣,改由朝廷直接任命節度使,這雖然有效降低了地方節鎮造反的風險,卻也極大地削弱了地方軍隊的戰鬥力。
中原王朝為了維持軍隊戰力,就不得不大力培植中央禁軍,這就致使地方軍隊進一步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