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臺符是一個老好人,隨和厚道,性格溫和,甚少動怒,輕易不得罪人,好名聲在開封官場內有口皆碑。
且徐臺符四朝為官,從未拉幫結派,升官雖然緩慢,卻也一直很順利,官階穩步上升。
從九品縣丞做起,為官四十餘載,徐臺符在六十六歲高齡時終於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統管翰林院,執掌內製,本官為從三品的禮部侍郎。
天色漸昏,徐臺符緩緩踱步在翰林院內,一路上大小官吏無不恭敬行禮:
“承旨。”
“徐承旨。”
.......
徐臺符對每一名行禮的官吏,無論位階和尊卑,都還以慈祥隨和的微笑。
能夠在翰林院內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徐臺符靠的不光是官職,還有他的一項特長。
徐臺符非常善於揣度帝王心意。
作為翰林學士,最主要的職責是幫皇帝撰寫詔令,其次則是作為皇帝的御前顧問,為皇帝出謀劃策。
幫皇帝撰寫詔令是個很麻煩的活計。
五代的皇帝大多是武夫出身,文化水平較低。
替皇帝撰寫的詔令,不光要引經據典、文采出眾,還要能照顧到皇帝的知識水平,讓皇帝能看得懂。
不光如此,所謂伴君如伴虎,撰寫者還需充分摸透皇帝的心思。
為帝王者,往往言辭簡略,譬如郭榮命翰林院起草詔令時,就惜字如金。
比如某位官員得到升遷,若他在郭榮心目中的地位不高,郭榮當然不會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透露給翰林學士,通常只會說一句:讓某某去做某某官職吧。
那麼這篇升遷的詔令就必須寫得平淡。
而像王樸這般郭榮的親信近臣,郭榮要提拔他進樞密院時,也只會說:讓王樸去樞密院兼個副使。
這種情況下,提拔王樸的詔令就需要寫得更熱切些。
其中的度是極難把控的。
這就需要翰林學士徹底揣摩出郭榮命令中的深意,寫出一篇符合郭榮要求的詔令。
徐臺符自打十年前進翰林院後,就再未出過翰林院,靠的就是能徹底讀懂皇帝的心意,經由他手的詔令,篇篇都能贏得皇帝的認同。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徐臺符作為替皇帝書寫詔令、出謀劃策的翰林學士,卻從未有過私心。
徐臺符永遠都是一心一意地做著本職工作,不與其他朝臣來往過密,也從不舉薦後輩。
憑藉這兩點,徐臺符安安穩穩地當了三朝的翰林學士,最終被郭威提拔為翰林學士承旨,並在高才如雲的翰林院內,贏得眾翰林的一致尊重。